期待顛覆者
2006年底,催促制造商大力回歸自建渠道的另一原因是零售行業(yè)格局的突然轉變。由于2006年7月下旬第一大零售商國美成功并購第三大零售商永樂,此前呈均衡競爭的態(tài)勢迅速被打破,新國美擁有了更加強大的談判籌碼。這使多數制造商迅速陷入恐慌,令他們最為擔心的是盤剝惡夢會否由此加劇。
某彩電企業(yè)向《中國企業(yè)家》算了一筆賬,“進入新開賣場首先要交5萬元的進場費,選好的展臺要10萬-15萬元,展臺裝修要6萬-7萬元,豪華展廳要花費20萬元左右……”2005年零售商整體新增門店高達600余家,制造商為此支付的費用可想而知。盡管對這些亂收費項目,商務部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予以限制,但由于賣場資源有限,制造商之間勢必相互爭奪,這些限制收效甚微。據業(yè)內人士透露,目前連鎖大賣場的銷售成本一般占制造商銷售收入的11%-12%之多。
而一旦無法滿足對方的要求,就可能面臨著被清理出賣場的可能。即使是強勢的TCL在2005年也同樣遭遇被北京國美停賣一天的處罰。2006年11月底,在國美永樂合并慶典上,海爾副總裁周云杰就告誡制造商,“面對新國美新的議價能力,不要抱怨,要接受挑戰(zhàn)。”海爾的積極應戰(zhàn)對制造商的啟迪作用可想而知,而假如你沒有海爾運作體驗店的資金能力和勇氣的話,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以規(guī)避風險,肯定是最好的辦法。
“不管是自建門店也好,還是與經銷商合資實現利益捆綁也罷,其實制造商調整銷售政策的深層原因,無非是為了減少企業(yè)對單一渠道的依賴,從而在競爭中贏得更多的話語權。”曾任TCL銷售公司營銷副總的深圳市深遠顧問機構董事長杜建君認為。
美的制冷集團總裁方洪波對《中國企業(yè)家》坦言,美的此前曾經嘗試過自建、分銷、代理等多種銷售方式,發(fā)現其成本太高,因此,“美的將不會自建渠道。我們會堅定地走專業(yè)化分工道路,專注于制冷家電的制造。”但是,美的會有意識地將通過國美等大賣場銷售的產品份額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下。
現如今,制造企業(yè)重新自建渠道的風險可想而知。在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看來,“廠家自建渠道并不一定能帶來費用的節(jié)約及效率的提升,卻有可能由于渠道建設與管理成本太大而背負一個沉重的包袱,反應速度也隨著網絡的過大而趨于臃腫,造成渠道反應速度慢,經營效率低下。同時,三、四級市場的分散,也考驗家電廠商的遠程管控能力。”
“我們當然希望能夠揚長避短,集中所有的資源在我們最擅長的制造領域。”張學斌無奈地表示。在采訪中,不少企業(yè)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與國美的合作是一種很低層次的合作,先交進場費,展臺自己布置,銷售人員和促銷費用都由企業(yè)承擔。國美所做的,只是圈了一塊地而已。”
陸刃波對此評價說,“中國的家電連鎖渠道大多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能通過價格戰(zhàn)略,通過將成本轉嫁給廠家,取得自己的‘擴張’成本。而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實現價值的增值。因此,這種淺層次的合作是很不穩(wěn)定的,一旦有新的模式出現,就很容易被取代。”
“我們都在期待著新的渠道模式出現,而且我相信時機絕對不會太遙遠,比如網絡銷售。”據張學斌透露,已經有不少機構主動與創(chuàng)維商談類似合作,但是“目前還沒看到相對成熟的贏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