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牽掛的這片海
鄭和帶著協(xié)和萬邦的使命,在閩伺風開洋,從此,舉朝牽掛;福建地處兩岸融合發(fā)展前沿,肩負特殊使命,在此,舉國牽掛;八閩兒女耕田牧海祈豐年,搏風擊浪下南洋,因此,舉家牽掛。
古往今來,家國系念,這片海因牽掛而不同。2024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本刊特別推出專題報道“最令人牽掛的這片海”,本期且看德化白瓷如何勇闖“海絲路”,成為全世界無數(shù)人魂牽夢繞的“中國白”。
在結(jié)束當日的南海水下調(diào)查后,搭載著考古隊員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浮出海面。蒲曉旭 攝
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中,只有瓷與“中國”同名;繽紛斑斕的中國瓷器中,德化白瓷無愧于“中國白”美譽。
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原始青瓷誕生,中國陶瓷文化由此發(fā)祥。1000多年前的宋元中國,德化陶瓷越過崇山峻嶺,遇見了遼闊蔚藍的海洋,自此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絢美華章。
國畫《漲海聲中萬國商》(資料圖片)
10世紀至14世紀,泉州刺桐港興起、繁榮并臻于極盛,難以計數(shù)的大小船舶從這里起航,把陶瓷、絲綢、茶葉等物品運銷海外。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設(shè)立市舶司,泉州港迅速發(fā)展,至宋元時期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這座人煙輻輳、梯航萬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時,他驚呆了。他在后來的游記中記述道:“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瓷碗只在這座城市制作,別處沒有;它們從這里出口到全世界。”
明德化窯白釉香薰爐(馬可波羅香爐)
明德化窯何朝宗白釉文昌帝君像
“既多且美”,這是馬可•波羅對德化瓷器的由衷禮贊。他在中國生活17年之久后回國,帶回許多德化瓷。其中一只青白釉瓷罐珍藏在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成為中國第一件有文獻記載的到達歐洲的瓷器。他帶回去的德化瓷器,通通被命名為“馬可波羅瓷”。
“馬可波羅瓷”中的青白釉瓷瓶和瓷罐在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德化屈斗宮宋元古窯址、尾林—內(nèi)坂古窯址以及南宋沉船“南海Ⅰ號”上所見頗多。如同敦煌對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一樣,“南海Ⅰ號”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性發(fā)現(xiàn),被譽為“海上敦煌”。出水的德化瓷數(shù)量占到了“南海Ⅰ號”上瓷器數(shù)量的兩到三成,且大多數(shù)可鑒定為國家一級和二級文物。
“探索一號”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海域進行第一階段考古調(diào)查。黎多江 攝
德化瓷是宋元中國泉州走向世界的拳頭產(chǎn)品,德化無疑也成為支撐“海絲”繁盛而巨大的陶瓷生產(chǎn)基地。德化屈斗宮古窯形制巨大,長57.1米,寬1.4至2.95米,有17間窯室,一次可燒制幾萬件瓷器。而據(jù)普查,德化宋元時期的窯址多達33處,浐溪兩岸遍布窯場,家家制瓷、戶戶生煙,窯火徹夜不熄,映紅了天空。
吳金填水墨作品《窯火》
長達數(shù)個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讓德化先民有著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四方文化與技藝也在此交融。代代陶瓷藝人前赴后繼,不斷攀登陶瓷藝術(shù)高峰,孕育凝練出一抹千秋絕色“中國白”。
15世紀至16世紀前后,那溫潤如玉、猶如象牙的德化白瓷穿過重重驚濤駭浪到達歐洲,立即被皇室貴族們視為稀世珍寶,競相購買收藏。
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明代德化窯何朝宗渡海觀音
以“瓷圣”何朝宗為領(lǐng)軍的藝術(shù)大師們所創(chuàng)作的瓷觀音塑像,就是他們心目中最美善、圣潔的“東方維納斯”;充滿中國文人情趣與詩意的生活瓷,成為他們眼中最高品級的奢侈品。貴族美婦們?nèi)绻軌蚰贸鲆恢?ldquo;中國白”梅花杯喝下午茶,必定成為注目的焦點;梳妝臺上裝滿胭脂的“中國白”粉盒,是她們最得意的“美妝神器”。
在歐洲,巴黎吉美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許多世界大型博物館珍藏著數(shù)以百計德化白瓷。英國丘吉爾家族、愛爾蘭唐納利等私人收藏家也均藏有德化白瓷,且頗具規(guī)模。此外,德化白瓷還遠藏在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全球五大洲都能看得到德化白瓷美麗的倩影。
外國設(shè)計人員參與德化白瓷新品設(shè)計
千百年來,這一抹清雅澄明的“中國白”,雖樸素淡雅卻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承載著“漲海聲中萬國商”對于神秘東方的無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從“馬可波羅瓷”到“中國白”,德化白瓷仿若一位風華絕代的優(yōu)雅舞者,輕盈地舞動于蔚藍的“海絲路”中。她優(yōu)美的舞步不僅牢牢牽引著中國人的目光,更讓無數(shù)遙遠國度的人為之傾心、為之沉醉、為之掛牽。
浩瀚閩海。章溯 攝
瓷之遠行,步伐不止。千百年來,德化以瓷為媒,勇敢地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追求藍與白永遠的詩與遠方。
你看,“海絲藍”的波濤中,“中國白”熠熠生輝;“中國白”的雅致中,“海絲藍”如夢如幻。
END
來源:《福建支部生活》2024年第6期
作者:寇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