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0多件由泮廬集團文化公司無償捐贈的“泰興號”沉船古瓷器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絲路使者”中國白再現風采與榮光。
8月1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左)向泮廬集團董事長鄭長來頒發(fā)收藏證書。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房寧、張逸之)1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獲捐并收藏195件沉船古瓷器。它們是200年前沉沒在印尼海域的貨船“泰興號”承載的中國貨物。
1822年,滿載著絲綢和瓷器的“泰興號”觸礁沉沒。177年后,沉船被國外商業(yè)團隊打撈,出水35萬余件陶瓷等文物。這批文物隨后在國際市場拍賣出售。2018年,泮廬集團從一家英國公司購買了10萬余件瓷器回國。
泮廬集團董事長鄭長來說,這批陶瓷以青花瓷為主,都是福建德化瓷窯燒制的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器皿。他希望通過公司對國博的這次捐贈,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參與中國陶瓷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陶瓷所所長耿東升表示,此次收藏的“泰興號”沉船文物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確紀年及沉沒地點的歷史遺物,出自目前發(fā)現同時期較為罕見的大型貿易商船,對研究19世紀中國對外海洋貿易情況、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閩南瓷窯業(yè)技術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德化位于泉州北部山區(qū),考古發(fā)現表明,德化制瓷歷史可以追溯到3700多年前。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崛起為“東方第一大港”,德化陶瓷大量外銷,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商品。德化也見證了陶瓷工業(yè)的興衰起伏。
8月13日,嘉賓正在觀看捐贈的瓷器。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明良說,在明代,德化陶瓷燒制技藝達到巔峰,所生產的白瓷白如凝脂,被譽為“象牙白”,誕生了何朝宗等工藝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形態(tài)各異的觀音,在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中被奉為神物至寶,并流傳到歐洲。
當時德化白瓷是歐洲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奢侈品,他們極力研究、仿制德化陶瓷,并由此開啟了歐洲的制瓷史。陳明良游歷歐洲時就看到不少被貴族鑲金的德化白瓷古董。法國人稱德化瓷為“中國白”,這一稱呼在西方沿用至今。
“在清代,由于海外對日用瓷需求巨大,德化轉而生產青花瓷用品,大量出口,‘泰興號’沉船古瓷也是這一繁榮的見證。但德化白瓷逐漸走向衰落,‘中國白’燒制技法一度失傳。”陳明良說。
上世紀60年代,德化研制恢復了中斷多年的“中國白”傳統(tǒng)燒制方法,并由陳明良等傳承人將這一古老技藝傳承和發(fā)展,續(xù)寫“中國白”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在德化現存唯一一座400多年窯火不息的月記窯,每年四次的燒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chuàng)客和參觀者。
8月13日拍攝的部分捐贈的瓷器。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7歲的德化當地人林澤陽在古窯邊租了兩間小瓦房,裝修為自己的陶瓷創(chuàng)作工坊。他說,現在大家都用電窯來燒制陶瓷,簡單便利。古法的柴燒窯由于各個部位受熱不均,燒制出來的茶具器形各異。但正是古法燒制的這種“不完美”,滿足了現代人追求拙樸器物的個性化需求,展現出機器工業(yè)產品所無法表達的質樸美感,近年來廣受海內外消費者的熱捧。
“創(chuàng)客們可以租用月記窯中的空間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去年我的訂單一直供不應求,”林澤陽說,“每次我?guī)е駸沙鋈鴥韧鈪⒄,樣品都被一搶而空?rdquo;
在德化縣郊的一座作坊內,陳明良仍在苦練傳統(tǒng)技法的“中國白”雕塑。“把傳統(tǒng)做到極致就是創(chuàng)新。”陳明良說。
他認為,德化白瓷要重獲世界認可,必須要多走出去,結合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作適合當代審美的作品。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德化陶瓷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德化出口的熱門產品從古代的日用瓷變成了西洋工藝瓷。截至2018年底,德化共有陶瓷企業(yè)3000多家,從業(yè)人員超過10萬,年產值328.5億元,產品銷往190個國家和地區(qū)。
如今,德化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從全球各地的環(huán)球影城和迪士尼樂園里銷售的紀念商品瓷、星巴克的“網紅”陶瓷杯,還是歐美園藝所用的小瓷器造型,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的禮品瓷,多都來自于中國南方的這個小縣。
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說,由于大力投入研發(fā)和設計,公司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禮品瓷出口的議價權,順美生產的日用瓷也進入了沃爾瑪等西方大型商超的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