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多枚甲骨文白瓷印章擺成一面墻。
30件白瓷印章將被送到日本展出。
近2000枚德化白瓷印章,猶如活字印刷的字模,填滿德化瓷都畫院德畫瓷社的一面墻。
這套囊括了目前可讀、可識、可認的甲骨文及偏旁部首共1980多枚甲骨文白瓷印章,是德畫瓷社篆刻老師林無言和泉州市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德畫瓷社創(chuàng)始人曾建平攜手,將篆刻與德化白瓷完美結合的產物。這套白瓷甲骨文印章,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醣緢笸ㄓ崋T 李宏圖 連江水 文/圖
白瓷印章 走向世界舞臺
“我認為德化白瓷是君子之瓷,表里如一。”來自江蘇的林無言,從事篆刻研究40多年。他說自己在2013年才首次接觸德化白瓷,從此以后就與德化結下不解之緣,還在德化開設了一個工作室,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德化創(chuàng)作。
長期從事金石篆刻研究的林無言,一直想尋找一種可以取代壽山石、青田石等傳統(tǒng)天然印章石材的印章材料?吹桨状珊螅靼鬃约赫业搅。但當時實心陶瓷燒制還存在一些技術壁壘。
“后來德畫瓷社創(chuàng)始人曾建平三次找到我,說他們成功研發(fā)出0.3毫米超薄陶瓷板和厚達60毫米的實心瓷章,請我和他合作。”林無言由此加入了德畫瓷社。
“在瓷章這種新型材料上篆刻一整套甲骨文,是我的夢想。”2015年,林無言和曾建平開始合作,篆刻、燒制甲骨文印章。為了篆刻出這1980多枚印章,林老師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6個小時,有時吃飯都舍不得離開,而是讓人端到工作室吃。整整伏案刻了一年,方才完成。“印章燒制出來那一刻,心情是最美不過的。”
沒退休時,林無言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德化,去年退休后他便長期住在德化創(chuàng)作,“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最近林無言在創(chuàng)作一套共30件白瓷印章,屆時它們將和其他藝術家的瓷板畫作品一起被送到日本展出。
白瓷板畫 燦爛永不褪色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柳州國畫研究院副院長、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譚江寧也是德畫瓷社的一員,長期在德化創(chuàng)作。
接受采訪時,譚江寧想著剛創(chuàng)作好、正在窯內燒制的瓷板畫就坐立不安,“不知道燒出來的效果怎么樣,會不會燒壞了。”每一次創(chuàng)作瓷板畫,他的內心都非常忐忑。
瓷板畫不同于在宣紙上作畫,畫家在瓷板上作畫后,瓷板必須經過五六次燒制才能最終完成。說話間,譚江寧打開窯爐,戴著手套取出一方畫著荔枝和酒樽的瓷板笑呵呵地說:“成功了,非常成功!”
看著又一個作品完美地呈現(xiàn)在眼前,譚江寧終于松了一口氣。這幅荔枝酒樽圖看起來栩栩如生,用手觸摸都能感覺“荔枝”表皮的凹凸感。他介紹說,瓷板畫雖然創(chuàng)作起來難度大,但它的好處就是只要創(chuàng)作成功,那么這幅畫將不怕火燒、水浸,永不褪色,永不變形。
從1978年開始學畫以來,譚江寧對國畫、水彩畫、油畫和雕塑都頗為熟悉,想求新求異的他,一直夢想著將這4種藝術手法完美地結合起來。潔白、玉潤,音透如磬,超薄的德化白瓷板的出現(xiàn),讓他的這個想法成了現(xiàn)實。
“德化山好、水好、人好,更好的是這里的創(chuàng)作條件。”譚江寧說,退休后他將長期住在德化研究創(chuàng)作瓷板畫,“這是我的事業(yè),我們要把它發(fā)揚光大”。
白瓷板和瓷印章 填補德化制瓷空白
超薄白瓷板、實心白瓷印章的研發(fā)成功,讓追求新載體的藝術家們欣喜若狂。這背后離不開曾建平多年的執(zhí)著與努力。
曾建平說,他和妻子溫素霞與德化白瓷打了30多年的交道,德化白瓷質好價廉,多為日用瓷,附加值低,成為他心中的痛點。多年來他一直思考著如何提升白瓷的藝術價值,增加它的附加值。曾建平幼時非常喜歡過年時家里張貼的春聯(lián)和彩畫,但過不了多久,這些彩畫就會褪色、破爛了。
大約在八年前,曾建平突發(fā)奇想,“能不能將這些圖畫搬到瓷板上去?”德化白瓷傳承數(shù)千年,瓷土好、雕工好,但在陶瓷上作畫的少,即使有也只是在瓷瓶、盤上畫。制作瓷板,讓藝術家在上面寫字畫畫,這樣就能夠成為永久保存的藝術品!曾建平開始嘗試制作瓷板。
經過5年的實驗,在花費上千萬元后,曾建平和他的研發(fā)團隊,終于研發(fā)出0.3毫米超薄瓷板和厚達60毫米的實心瓷章,填補了德化制瓷史的空白。
德化白瓷的出現(xiàn)和高溫顏料的研制成功,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藝術家到德畫瓷社創(chuàng)作。2018年,曾建平和德畫瓷社的藝術家們,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瓷都畫院,多位畫家長期駐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