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靈武窯黑釉剔刻花三足扁壺
西夏瓷器的胎體可分粗細(xì)兩類,粗者為雜質(zhì)較多的砂、缸胎,細(xì)的胎土淘練得比較精細(xì),胎質(zhì)較為細(xì)膩,但兩者都給人胎質(zhì)偏軟的感覺。其胎色多呈淺黃、棕黃或灰白色,為掩蓋較差的胎色,精細(xì)制品胎體上常施有白色化妝土。
西夏塔兒灣窯黑褐釉四系瓶
西夏瓷器燒造品種主要以白釉、黑(褐)釉為主,也有少量青釉、茶葉末釉瓷器,多數(shù)外施釉不到底,有些器物里外釉色不同,底足一般無釉,其中白瓷質(zhì)量普遍較高。器物裝飾除一色釉器外,常用白地繪黑花、剔刻花、印花、點(diǎn)彩和雕塑等裝飾技法,其中大部分壺、瓶、罐、缽等都采用剔刻花結(jié)合開光的裝飾技法。剔刻花屬于典型磁州窯類型的裝飾技法,從制作工藝上可細(xì)分為刻釉、剔刻釉、刻化妝土、剔刻化妝土等多種,它們都是利用胎色與釉色或白色化妝土的色差來突出紋飾,裝飾效果較強(qiáng)。而與中原窯場的剔刻花器相比,西夏瓷的剔刻花部分露胎的面積往往較多,紋飾布局比較疏朗,露出的淺黃或棕黃色胎色與北方其他瓷窯的產(chǎn)品多淺白或灰白的胎色區(qū)別明顯。
西夏瓷器的紋飾題材內(nèi)容豐富,有植物紋、動物紋、嬰戲紋及反映民間生活習(xí)俗的狩獵圖等。植物紋中以折枝、纏枝或串枝牡丹紋最多,亦有蓮花紋、梅花紋、菊花紋等。動物紋有飛禽、魚、蜜蜂和鹿紋等,其中塔兒灣窯燒造的白地黑花牡丹飛禽紋瓶堪稱代表。此外,西夏瓷器中還常見一些器物飾有墨書或劃刻的文字、符號等,一般寫在器物足內(nèi)、肩部或腹下部,文字有漢文、西夏文、藏文等多種,是研究西夏文字的珍貴資料。
西夏瓷的裝燒方法亦與中原窯場類似,盤、碗等以支釘、支圈正燒或匣缽裝燒,其中金代窯場中流行的砂圈疊燒法,即在盤、碗的里心處刮釉一圈,然后疊放多件器物放在匣缽內(nèi)裝燒,西夏制瓷中也多有采用。此外,西夏瓷中的罐類器常用頂碗覆燒法,即為了增加裝窯量,有的在罐上再扣上一件器物覆燒,因此罐類器肩部常見一圈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