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越窯傳統(tǒng)青瓷,秘色瓷憑其奪目的翠色,輕薄的胎質(zhì),類玉類冰的釉質(zhì),更像一個全面發(fā)展的革新升級版,有別于在原工藝上精益求精的高級版,所以一經(jīng)問世,就備受皇家青睞,成為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御用瓷器。不過,這燒制秘色越器的越窯究竟在哪?目前學界公認的解釋是,以余姚縣上林湖(今屬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的一帶越窯。但阮茂泰卻發(fā)現(xiàn),秘色越器出現(xiàn)的中唐時期,余姚縣上林湖屬明州,不屬于越窯體系范疇。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對此也區(qū)別論述,分別稱之為“越州古秘色”如“余姚縣秘色”。值得注意的是,“越州古秘色”中的僅憑一個“古”字,即斷早晚。根據(jù)綜合推斷,阮茂泰認為,越州古秘色問世在中唐時期,余姚縣秘色問世時間最早在晚唐初期。
“大家還是要相信文獻中記載的原始記錄,切莫輕信有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解讀猜測。”為正本清源,阮茂泰再次把目光投向陸龜蒙《秘色越器》“共嵇中散斗遺杯”一句,其中“嵇中散”即為嵇康,因三國魏時曾任中散大夫,故名。而嵇康曾在上虞長塘廣陵村隱居過,廣陵村與窯寺前、上林湖,孰近孰遠,也一目了然。
另外,阮茂泰也特別提出,在力挺越窯秘色瓷的首創(chuàng)之功時,千萬不能排斥其他窯口的秘色瓷的地位和品質(zhì)。據(jù)文獻記載,晚唐至宋,全國各地窯口都將燒制的貢瓷稱為“秘色瓷”。諸如余姚縣秘色、龍泉秘色、汝窯秘色、耀州窯秘色、南粵秘色甚至高麗秘色等。由此可見,這些“秘色瓷”,雖然其名相同,但是都以各自窯口所在地的地名為“姓”。所以,即使僅從這點出發(fā),也不難判斷上林湖窯不是燒制“秘色越器”的那個越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