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對話大講堂第六講《瓷行天下》側記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李可染畫院理事長,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香港鳳凰衛(wèi)視《縱橫中國》總策劃、主持人、評論員,《歸來·絲路瓷典》總策劃、學術主持。
“享譽全球的元青花是中國外銷瓷的一枝奇葩,是景德鎮(zhèn)瓷業(yè)對世界陶瓷美術的杰出貢獻,但一定是在蒙元帝國的世界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才可能產生的‘文化大循環(huán)’現(xiàn)象。”2月25日,由中共景德鎮(zhèn)市委宣傳部主辦、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承辦的瓷都對話大講堂第六講在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多功能報告廳開講。
當日上午,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內,數(shù)百名來自我市的陶瓷藝術愛好者前來聽講,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主講人是國家畫院研究員、鳳凰衛(wèi)視高級策劃、《歸來·絲路瓷典》明清外銷瓷展總策劃人王魯湘。他這次來景德鎮(zhèn)主講的題目是《瓷行天下》。
講壇上,王魯湘圍繞主題,以龐大的史料、豐富的學養(yǎng)解讀了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外銷瓷的歷史滄桑與前世今生,大量圖片資料結合實例詳盡地展示了遠渡重洋的中國外銷瓷無與倫比的魅力。觀眾們聚精會神地聽著講座,全程無一人提前離場。王魯湘與觀眾分享著他對景德鎮(zhèn)明清外銷瓷的獨特見解,精彩講解贏得現(xiàn)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王魯湘介紹,中國外銷瓷廣義的概念,應指所有通過貿易方式和貿易渠道銷往中國境外的中國產瓷器。中國外銷瓷狹義的概念,指明嘉靖后至清中期由景德鎮(zhèn)生產(含景德鎮(zhèn)供胎,廣州上彩的廣彩瓷)的專供歐洲和美洲市場的瓷器。廣義的外銷瓷生產和貿易的歷史,貫穿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年,從8世紀到18世紀。狹義的外銷瓷生產和貿易的歷史,從明末到清中期,約三百年。當然,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有瓷器出口,甚至“文革”時期,還有景德鎮(zhèn)國營瓷廠的瓷器出口創(chuàng)匯,這些也可以說是中國外銷瓷。外銷瓷的市場范圍,從東亞到東南亞,從南亞到西亞再到東非、北非,從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到北歐、西歐,從墨西哥到美國,基本涵蓋了世界。因此,中國外銷瓷是第一個扮演“世界商品”的商品。
“從中亞到羅馬,從東南亞海域到西班牙占領的美洲,從中國口岸到歐洲各大首都和紐約,從第9世紀的唐朝皇帝到19世紀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都貫穿著中國瓷器的東西方貿易故事。”王魯湘說,凡有瓷器到達之地,都是中國文化影響力所及之地,外銷瓷給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范圍劃了一個圈。而中國外銷瓷的數(shù)量無法估計,亦沒有統(tǒng)計,但有外國學者做過粗略估算,明末到清中期,由歐美公司組織運輸和銷售的中國瓷器,應該有三億件之多。這是“中國制造”最大宗的外銷商品,是“中國制造”遺留在海外的最大財富。
王魯湘表示,世界上可能找不出哪樣東西,能夠像中國外銷瓷一樣,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多文化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載體。只有縱貫12個世紀,橫跨歐亞兩大洲,梯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萬國千邦的中國外銷瓷,可以雄辯地證明國家領導人對絲路文明的高度概括,印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多種文化的碰撞,綻放出炫目的光輝,令人嘆為觀止。中國瓷器文化如果缺失了外銷瓷這一華章,將大為遜色;絲綢之路如果缺失了外銷瓷這一物證,其文明交流與互學互鑒的價值也將無所依憑。
據(jù)了解,《歸來·絲路瓷典》文化項目由王魯湘策劃、運作。該項目于2015年3月始,項目遍訪歐、美、亞、澳各主要國家和城市,通過各種渠道陸續(xù)收集到從公元8世紀到20世紀初的中國外銷瓷500余件(套),涵蓋了食具、茶具、咖啡具、陳設器、妝具、燈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了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紅、單色釉、窯變釉、白瓷、青瓷、影青瓷、刻花、劃花、印花等各種工藝手段,琳瑯滿目,異彩紛呈,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外銷瓷的面貌,其中不乏精品,甚至孤品,有些還填補了國內瓷器收藏的空白。此次《瓷行天下》報告會,是繼去年10月瓷博會期間首展的《歸來·絲路瓷典》展后,又一次有關外銷瓷的進一步認識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