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A博物館,是僅次于大英博物館之英國第二大博物館。該館以維多利亞女王和其夫婿阿爾伯特公爵命名,專門收藏美術品、工藝品,含珠寶、家具、服飾及陶瓷等。1851年在倫敦召開第一屆萬國博覽會,英國女王夫婦為這次輝煌的世博會而籌建。該館原先為一幢紅磚和波特蘭石結構建筑,經過百余年發(fā)展改建,形成目前后哥特式建筑大廈。
因為愛好文物收藏的緣故,參訪當地博物館,便成為筆者每次去國外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不久前的這次倫敦短期旅行,繼造訪大英博物館之后,在臨近返程前的最后一天,筆者又馬不停蹄趕到V·A博物館,以期充分利用寶貴的機會,更為廣泛而深入地了解和探究英國博物館藏中國瓷器的概況。
陶瓷是V·A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步入六樓陶瓷館,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館藏作品,據稱總收藏展示的陶瓷達三萬余件,但并非以古瓷為主。展品有古埃及陶器、瓷器,中國古陶瓷,朝鮮高麗瓷,日本瓷及現代工作室出品的陶器和陶瓷工藝品,工業(yè)陶瓷與當代藝術瓷琳瑯滿目、目不暇接。
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杰出貢獻,中國的瓷器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市場,中國的精美瓷器和華麗的綢緞,都成為英國上層社會的時尚用品。從珠江口岸穿梭不息的船舶,到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外國商船承載著大量的華瓷、絲綢、茶葉而生生不息。
V·A博物館六樓瓷器展廳,玻璃柜內赫然擺放著一坨海撈瓷殘片(圖1),應屬于我國明代輸出的青花瓷盤,別稱為克拉克瓷。明代早期,瓷器的大量輸出與鄭和八次遠航有密切關系。瓷器輸出的另一方式是“入貢”國家使節(jié),回國時帶回的。對中國精美的瓷器,世界各國人士愛不釋手,尤其是青花瓷器,幾乎遍及亞、非、歐、美各洲。當然中國的制瓷業(yè)也從國外獲得物質、技術和藝術上的借鑒與幫助。習近平主席今年1月21日在《伊朗報》發(fā)表《開創(chuàng)中伊關系美好未來》一文中指出:“來自伊朗的蘇麻離青和中國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青花瓷的雅致。”元青花瓷器應當是V·A博物館陶瓷展廳展示的強項,元青花展品總計有七件之多,品種包括龍紋皿系扁壺、牡丹紋八棱大罐、海水紋花口大盤、鴛鴦戲水滿池嬌花口盤、青花雉雞竹石花果紋盤(圖2)等典型標準器。
陶瓷展廳的金碧輝煌,瓷器色彩的燦爛艷麗,使人流連忘返。撫今追昔,心潮澎湃。外銷瓷從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逐步衰退,歐洲的英、法、德、意及奧地利等國都紛紛仿造中國的瓷器(圖3),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我國的制瓷業(yè)每況愈下,形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中國藝術館中,展示了中國的家具、書畫,書桌上還擺放了紙墨筆硯等文房四寶,此中國展館是由香港富商徐展堂先生捐巨資而命名建成的,給每個參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