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的造型繁復色彩華麗 攝/趙岷
不知是北方民族性格使然,亦或是京畿重地不容輕佻,北方大大小小的宮宇觀寺看了不少,總覺得來得太過壓抑,不由得想起小學校長那張總是板著的面孔,仿佛隨時都要被一頓訓斥追趕上似的。
不經(jīng)意路過的大寺小廟,漸漸也就不那么經(jīng)心在意了。直到腳步踏上閩南,走在漳州、泉州那一段段古建筑的清幽石板路,一種喚作“剪瓷雕”的工藝才漸漸消釋了內心對建筑的偏見與誤解。
剪瓷雕讓閩南的觀廟樓宇多了幾分靈動 攝/楊紅軍
顧名思義的剪瓷雕
與北方裝飾亭臺樓閣單一色調的琉璃瓦“分道揚鑣”,閩南多地的建筑似乎并不想安分守己得做一代低調的順民,它們給自己披上色彩清逸的外衣,再帶上一頂色彩張揚,樣式靈動的檐帽,堂而皇之地過起了偏安一隅的小日子。
這里的檐帽也就是需要大寫特寫一番的剪瓷雕了。剪瓷雕其實是福建東山島寺廟建筑中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在房子蓋好后,工匠們就會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有了這樣的色彩和造型,大大小小的寺廟宮觀看起來也就不那么拘束了,變得多了幾分生氣。
之所以說是福建東山島寺廟建筑的一種特色,那大概是因為這門技藝起源與此的緣故了。剪瓷雕為何人何時創(chuàng)造發(fā)明已難于考證。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巖的“初來寺”時就已經(jīng)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東山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
伴隨著沿海貿易的發(fā)展和人員往來,剪瓷雕這門技藝慢慢也就在閩南的廣大地區(qū)傳播了開來。
東山島關帝廟的剪瓷雕一側便有九個故事一百多個人物 攝/趙岷
孫麗強與東山島關帝廟
提到剪瓷雕,自然繞不開東山島的關帝廟。廟內的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這倒還不算什么新奇,神奇的還要往下看。廟內太子亭的屋頂上那一百二十個歷史人物故事,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造型生動,千姿百態(tài)。這些人物造型全部都是采用了剪瓷雕這門傳統(tǒng)技藝。
剪瓷雕色彩的艷麗消解了眾多人物造型可能會帶來的臃腫與沉重之感,一片片瓷片貼上去,一個個人物似乎開始異常靈動起來,或站,或行,或坐,一組組人物在廟檐上,那一幕幕經(jīng)典故事仿佛就在昨天,又隨時會展翅高飛,無處尋蹤。
在東山島關帝廟的一重重剪瓷雕的精彩中,不少都出自孫麗強這個閩南漢子的一雙巧手。
這次“守藝中華·風物之旅”漳州之行,隊員們也特地來到東山島,參觀了關帝廟,也拜訪了剪瓷雕圈子里的“大咖”——孫麗強。
孫麗強如今已是剪瓷雕界的“大咖”
今年51歲的孫麗強,出生于東山縣錢崗村一個剪瓷雕世家。他的二伯公、四叔公都是剪瓷雕名匠,其父孫齊家更以擅長雕花鳥、飛禽走獸和古代戲曲人物著稱,與擅長雕“雙龍戲珠”和“丹鳳朝陽”的林少丹并稱為剪瓷雕“雙杰”,屬閩南剪瓷雕的主流派系。在長輩們的藝術熏陶下,孫麗強耳濡目染,15歲隨父學藝,從練習構圖、剪瓷片等基本功入手,到20歲時已基本掌握了剪瓷雕整套技術。
孫麗強成了東山縣剪瓷雕高手。20多年來,孫麗強制作、修復的剪瓷雕有160多座。除了東山關帝廟,宮前天后宮,平和三平寺,云霄天地會主要活動地高溪廟和永定縣下洋鎮(zhèn)思賢村的路門牌坊,福州三坊七的二梅書屋、小黃樓等,都有孫麗強的得意之作。
剪瓷雕元素的工藝在廟內隨處可見 攝/趙岷
工藝雖美后繼乏力
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手工藝藝人一樣,孫麗強也遇到了如何傳承這門手藝的難題。剪瓷雕的傳承依靠“口傳心授”,沒有模型,直接做坯,所有的造型都在腦子里,做起來悟性要高。“真正難的是做人物,剪瓷雕人物大都來自潮劇,要學構圖,還要了解人物典故,琢磨人物形態(tài),像東山關帝廟有100多個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賊子,人物形象各有特點,都不能重復。”孫麗強介紹說。
“剪瓷雕這項技藝繁瑣細膩,都靠手工完成,十分辛苦;作業(yè)場所一般都在飛檐屋角,不論炎夏寒冬,長年累月都在戶外作業(yè),正因如此這門技藝才日漸式微,F(xiàn)如今,我最頭痛的是人才流失,年輕人不愿意學。大兒子比較有天分,我希望能把手藝傳給他,可他去年考上福建工程學院讀建筑設計專業(yè)了。”孫麗強無奈地說。
閩南隨處可見的剪瓷雕工藝
現(xiàn)如今,剪瓷雕已經(jīng)“溢出”了東山島一地,走在閩南的大街小巷,抬頭仰望,一處處精美的屋檐,一組組多姿的剪瓷雕已不再稀奇。或繁復,或簡潔,剪瓷雕給閩南建筑描畫上了最后,似乎也是最個性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