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達工程試驗中心,陳水福在調試窯爐的噴槍。
從生產車間出來,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整線工程事業(yè)部總經理陳水福的后背已經濕透。1個月前,他才經歷了印度基地54℃的煎烤。他這樣與高溫作戰(zhàn)的日子,已累計有1600個日與夜。
從大學老師到國內陶瓷機械領軍企業(yè)的技術帶頭人,從開創(chuàng)國產整線設備先河到邁向工業(yè)4.0,從被外國客戶瞧不起到將產品銷往全世界,陳水福近14年陶機設備的職業(yè)生涯,既是一名技術人的匠心修煉,也是中國陶機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縮影。
A.開創(chuàng)國產陶瓷設備出口先河
盡管已經身為陶瓷整線工程事業(yè)部的總經理,陳水福依然保持每年有100多天都在設備安裝和調試一線中。在監(jiān)控著科達產品的運行狀況的同時,還到處做市場調研,了解同行的產品,從而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間。
“我也沒想到這輩子居然就跟陶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大學畢業(yè)之后,陳水福選擇了在高校當教師。1992年,全國上下刮起了“孔雀東南飛”的風,也激起他內心不甘安逸、南下闖蕩的青春沖勁。
彼時,在國內改革開放和城鎮(zhèn)化浪潮的推動下,廣東的建筑陶瓷業(yè)走在全國前列。而陳水福所在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陶瓷行業(yè)的專業(yè)高校,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地級市前來招攬人才。“我原本只是帶著學生過來佛山這邊看看,沒想到不單把學生‘賣’了,把自己也‘賣’了出去。”
把自己“賣”出去的陳水福首先在花都、三水等地陶瓷廠經歷了近10年的生產一線的磨練。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自己在廣東的第一個單位接觸到的就是一套高端的意大利進口整線設備。數年之后,當時作為自己上游設備供應商的科達,開始從單一設備制造進軍整線工程研發(fā),為了能往做世界建材裝備強者的目標邁進,向陳水福等有著豐富經驗的技術人拋出了橄欖枝。
“這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一股職業(yè)的自豪感在陳水福心中不停躍動。因為,這意味著從依靠進口到實現國產輸出這樣的行業(yè)歷史性突破,將有望在他個人身上實現。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宏愿并非易事。2000年以前,中國的陶瓷設備50%以上還依靠進口。其中技術復雜程度最高的窯爐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起步研究。起步晚、基礎差,以致于陳水福在代表科達與國外客戶談判時,還被人小覷。“我們設備的確與歐洲有差距,當時壓力非常大。以前他們接觸的都是歐洲廠家,對我們還存在一定的懷疑”。
鉚足了勁,剛進科達不久的陳水福和當時科達陶瓷工程事業(yè)部的十幾個人加緊設計和研發(fā),終于用了半年多時間,完成了中國第一條出口墻地磚生產線項目,開創(chuàng)了國產熱工和整線設備出口海外的先河。
B.十余年磨一“槍”只為爭奪國際市場
在中國陶機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窯爐是最后一道突破的關口,也是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最高的產品。而窯爐因為涉及到陶瓷工藝、熱能、電能、自動化、機械結構設計等綜合系統(tǒng),相當于陶瓷整線設備中最核心的設備。
其中,窯爐出口兩個關鍵的國際標準就是節(jié)能減耗和自動化。“窯爐大體由八大系統(tǒng)組成,與節(jié)能環(huán)保有關的主要是燃燒系統(tǒng)、風管路系統(tǒng)、窯爐結構系統(tǒng)、溫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陳水福介紹,為了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他和整個事業(yè)部的成員都在孜孜不倦地苦心鉆研。
在陳水福的辦公室里,終日都會放著一支打著科達logo的噴槍,以便他時常拿出來琢磨研究。
“燃燒系統(tǒng)效率的高低關鍵看噴槍,早期的噴槍主要燒重油、柴油,后來燒煤制氣,現在為了環(huán)保,慢慢轉向用天然氣。”陳水福說,隨著使用燃料的變化,科達窯爐的噴槍也歷經不斷地迭代更新。“每十天八天就得去測試,單單是這一項就研發(fā)了十幾年”。
“別看這只是一個體積不大的部件,如何配風、混合、攪拌和實現高效清潔燃燒,同時控制上還要自動點火、安全保護等都很講究。”陳水福告訴記者,由于燃燒噴槍屬于系統(tǒng)性較高的部件,所以必須精益求精。“有些槍做得不好的話,不但會影響窯爐的能耗和排放,也會影響設備使用的穩(wěn)定性”。
設備的不斷推陳出新對他而言有特別重要的意義。2008年之前,由于科達的整線窯爐設備主要聚焦在煤制氣領域,而國外市場大多使用天然氣,技術標準達不到國外項目的要求,陳水福只能眼睜睜看著幾億元的訂單被國外企業(yè)搶走。
痛定思痛。2009—2011年,陳水福和團隊的工程師硬著頭皮,與世界陶機行業(yè)的龍頭老大、意大利薩克米公司競爭,連續(xù)接了印尼、印度、伊朗等好幾個國外天然氣項目。然后經過一番奮戰(zhàn)研發(fā),終于把項目的指標攻破下來了。“這幾個項目做下來效果非常好,我們與薩克米的差距大大縮小,個別項目已經超過他們的水平,在國外市場的開拓也愈發(fā)順暢。”
現在,每年陳水福都要往土耳其、印度、伊朗跑幾趟。而科達的窯爐設備也賣到了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多個國外重要的陶瓷產區(qū)。“我們現在有信心地說,在同等生產條件下,可以做到與薩克米同樣的能耗水平,性價比比它更高。薩克米能做的項目,我們也能攻克下來。”
C.1600個日與夜的高溫煉出技術人
成功在國際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后,陳水福并沒有停止銳意創(chuàng)新的步伐。近幾年,他將研發(fā)的重點放在了窯爐的智能化控制系統(tǒng)上,目的是為了向工業(yè)4.0的方向邁進。
在他看來,中國陶機窯爐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半自動到自動化再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過程。而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趨勢,主要受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
“現在燒制的瓷磚要求品質高、精度高。客戶要求我們實際溫度的波動要控制在正負1℃以內,傳統(tǒng)的設備肯定達不到。”陳水福告訴記者,隨著陶瓷產品逐步往柔性制造、定制化方向發(fā)展,對高精度的智能化設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要實現這樣的跨越并不容易,而與歐洲等老牌工業(yè)企業(yè)的差距更為明顯。所以從5年前開始,科達就考慮如何讓原來孤立的設備具有通訊功能,不單是采集數據,還要與原有的系統(tǒng)融合,相當于為設備的智能化打好硬件基礎。
隨著去年精心研發(fā)的軟件系統(tǒng)“科達云”的正式上線,作為核心組成的窯爐將與“科達云”有機融合。“今后有望可以通過例如手機APP就能遠程監(jiān)控到窯爐的產量、能耗、電耗、運行力等各方面的數據,并能實時記錄數據、修改參數。”陳水福透露,今年會先將模型做出來,明年肯定會有整個成熟系統(tǒng)面世。
長期與窯爐打交道,除了要突破不斷的技術難關,還得反復忍受著高溫的煎烤。窯爐工作時內部的溫度在1150—1220℃之間,其輻射出的熱浪讓整個車間溫度高達40-50℃,技術人員基本上進去走一趟,出來都是大汗淋漓。而每一次從車間出來,同事們都會跟陳水福開玩笑,“你又去減肥了?”
每年有1/3的時間,陳水福都會在設備或項目實施現場,如果算上他在科達將近14年的光陰,意味著他至少有1600多天在高溫下度過。“這個月初我到印度,車間的地面溫度達到54℃。每次去,如果遇到現場測試基本上都要一天,甚至通宵也是家常便飯,有時為了趕工期我還試過住在車間里。”
在采訪過程中,陳水福反復強調技術人的精神和準則。“不管以后的工作環(huán)境是否有改變,技術人的這種精神要保持,就是要有董存瑞炸碉堡的精神,排除萬難突破各種問題。”
對話
中國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努力對標國際
盡管國內陶瓷行業(yè)整體頹勢未解,但處于上游的科達潔能卻迎來海外市場的一片紅火。尤其在陳水福的帶領下,窯爐和工程設備市場占有率成倍增長,現已成長為本行業(yè)前三的領頭羊。在他看來,這正是中國式“工匠精神”厚積薄發(fā)的成果體現:追求完美,不斷對標國際。
南方日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此你怎么看?
陳水福:今年國家把“工匠精神”放在如此高度去談,引起全體制造業(yè)者的重視,我認為就是要有追求完美的精神。什么是完美?追求完美需先定一個目標,從個人來看就是要對標國際,用行業(yè)的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中國要完成去產能化的任務,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就是要把我們的產品推向國際,而“工匠精神”則可以幫助我們從產品品質、設計、服務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南方日報:你常年接觸國外的技術和市場,他們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哪?對我們有何借鑒價值?
陳水福:“工匠精神”體現在注重細節(jié)和持之以恒。國外的一些龍頭企業(yè)非常注重細節(jié),十年前我到中東做項目,僅僅是配套的水管,他們對設計和安裝的角度要求就十分細致,這件事對我啟發(fā)很大。這幾年我們也開始注重產品工業(yè)設計方面的細節(jié)研究,縮短與國際一流競爭對手的差距。
手記
匠心有多大
成就有多大
“我當時也是帶學生過來幫他們物色工作機會的,沒想到不單把學生‘賣’出去了,把自己也‘賣’出去了。”談及與佛山制造結緣,陳水福覺得有不少的偶然。但隨著這種偶然的發(fā)展,又成為其人生中的一種必然。“我就是喜歡跟這些機器打交道,也注定我這輩子與陶瓷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與眾多從事技術研究的人一樣,陳水福在科達10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扎在陶瓷整廠整線工程和熱工窯爐裝備的研發(fā)上。經他之手,科達開發(fā)出中國第一條出口的整線設備、世界第一條工業(yè)化微波高溫燒結輥道窯,燒制出仿天然大理石水彩紋磚、陶瓷薄板等在行業(yè)內領先的產品。
然而,更令筆者驚訝的是其國際化的視野。在技術工作者中能夠腳踏實地,同時又會“仰望星空”的實屬少見,陳水福則是將“敏于行”和“大眼量”集于一身。從他敢于跳出相對安逸的大學教師崗位南下到工廠一線磨礪,只為完成中國陶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歷史使命感,足以佩服其膽識和魄力。而其后在漫長的技術賽跑中一直致力于縮短與國外一流品牌的差距,并最終攻開全球市場的大門,更彰顯出一位技術人的風范。
幾年前,一則名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公益廣告經中央電視臺播放后流傳甚廣。而結合陳水福這樣的佛山制造從業(yè)者的事跡,放在“工匠精神”高揚,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時代背景下,這句話也許還可以演繹成:匠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