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友淘來一件中和堂款識黃釉葫蘆瓶,回來也是犯了疑心,連忙請了幾位資深藏友。奇物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好友說這件黃釉葫蘆瓶賣家介紹是康熙中晚期的官窯產品,下有“中和堂”款識。拿到手以后,仔細審視之:瓶體呈葫蘆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器身施黃褐釉,寶光內斂,款識規(guī)整,底有雙圈,粗看確實有一眼葫蘆瓶這種器型在清代頗為多見,其“累然而生,食之無窮,多子多福,綿延萬代”的美好寓意一直深受皇室青睞。又因葫蘆瓶諧音“福祿”,分別指福財與祿位,所以也深受百官百姓的厚愛。
葫蘆瓶遠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不過此物既然有疑議,肯定是某些方面有爭議。于是,幾位朋友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該葫蘆瓶器物之上最明顯的特征便是“中和堂”的款識,看其形制是雙圈兩行,筆畫明了,圈足規(guī)整,并未發(fā)現(xiàn)紕漏。問題就在“中和堂”的款識之上,清代瓷器中不乏有堂名款識,如乾隆即有“敬慎堂”“養(yǎng)和堂”款識,但博物館中的精品一般都是“年號”加“干支”再加“堂名”三者合一而為其款識,所以康熙中和堂款識一般為“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三種款識。從干支推算其分別為康熙十年、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確實為康熙早期款識。那么是否就此可以斷定此葫蘆瓶即為偽作呢?查閱資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中和堂”款識確實有不少標本出現(xiàn),不過眾人爭論的是“中和堂”是否為康熙賜給雍正的圓明園一堂,對“中和堂”款識的瓷器倒無異議,結合康熙早年“不尚尊號”的時代背景,確實可以斷定“中和堂”款識瓷器應該是至少不晚于康熙十二年之前的瓷器。如此說來,此黃釉葫蘆瓶為康熙早期瓷器無疑,那么,因為翻查了諸多資料,一個新的問題開始出現(xiàn),那就是有關“中和堂”款識瓷器是官窯還是民窯?
“中和堂”款識官窯的疑問對于“中和堂”款瓷器的認識,藏界多遵循上世紀初民國鑒藏家許之衡的論斷,認為“中和堂”為康熙宮苑 ,其所督造皆為康熙早期官窯。但是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料整理和標本探索,對“中和堂”款瓷器屬于官窯的定論產生了質疑。首先是中和堂在清代宮苑中原型所在,據(jù)多方考證,中和堂是圓明園中一處宮苑,但圓明園早被英法聯(lián)軍付之一炬,從遺跡之中拼湊出規(guī)模宏大的原址尚屬困難,何況是其中的一處宮苑,有論者從圓明園興建年代開始分析,圓明園雖屬跨朝興建的大型園林,但在康熙早期并沒有動工的念頭,從史書和文獻記載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康熙朝宮室里有中和堂。所以由此可以斷定,憑借堂名斷定官窯的論據(jù)顯得子虛烏有。由于此黃釉葫蘆瓶屬于單色釉,并沒有繪畫、詩詞、山水等特征,但從其它標本的繪畫特征和山水詩詞來分析,其選用的題材及特征均不符合康熙早期康熙官窯的特征,倒是和清末民窯產品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筆者認為“中和堂”款瓷應屬工藝精良的民窯之列。幾輪茶事漸淡,朋友臉上開始浮現(xiàn)滿意的笑容,該“中和堂”款黃釉葫蘆瓶應屬于康熙早期的民窯產品,當然,也只是一家之談。因為有關“中和堂”款“官民之爭”不光在藏界,即使在學術界也有較大爭論。不管怎樣,只要不是贗品偽作,“中和堂”款黃釉葫蘆瓶在中華瓷器史中就有了它應該擁有的價值和地位。
劉英杰(洛陽) 編劇,作家,《文化收藏》雜志副主編。
文/ 劉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