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時期為時雖然短暫,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國內(nèi)外市場活躍,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chuàng)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青花瓷在雍正時期盡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chǎn)品,但其質(zhì)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據(jù)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guī)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于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jīng)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為此,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jù)旨意,集中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yè)績。應該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雍正時期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xiàn)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zhèn)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雍正仿明代早、中期青花作品,追求形神俱似;仿明代后期青花則比原作更精雅;沿襲康熙青花作品幾乎完全一致,如不注明年款,無法區(qū)別。雍正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經(jīng)明顯超過了永宣的水平,帶有雍正朝特征。雍正仿永樂、宣德青花與真品相比較,真品圈足未經(jīng)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多經(jīng)過打磨而呈滾圓的泥鰍背狀;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見火石紅,雍正仿品淘洗精細底部無火石紅;真品胎較厚重,雍正仿品胎較輕;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鐵銹斑,雍正仿品青花中無鐵銹斑而有重筆點染、分布規(guī)則的藏青點;真品青花中可見小筆繪畫的痕跡,雍正仿品青花中無此筆痕。雍正仿古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模仿,對于古瓷的缺陷,則是利用新的技術去克服。例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瓶是拉坯制作的,雍正時期的玉壺春瓶則是利用模具倒出來的;宣德時期的青料采取的是水洗法提煉青料,鐵銹斑無法完全清除,雍正時期對青料采用的是火鍛法提煉,可以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鐵銹斑。然而,為了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工匠沒有刻意使用含鐵銹的青料,而是在繪畫時,在畫中使用青料點染,同樣可以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又在青花中不見鐵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