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瓷器燒造上講,南方的條件相對來說比北方優(yōu)越。當(dāng)時南方有越窯,有秘色,有龍泉,底子很厚,想燒官窯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窯像模像樣地做出來了,盡管跟北宋官窯有所區(qū)別,但大體的樣子出來了,差別不大。
北宋被滅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貴的東西一股腦運到東北去了,也包括官窯瓷器。當(dāng)南宋恢復(fù)祭祀制度時,很多禮器都沒了,如果用金銀銅等金屬來做,國家的財政也不允許,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進入市場。紹興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議和以后,政局安定下來,就需要恢復(fù)祭祀的禮儀,大量生產(chǎn)禮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務(wù)。紹興十三年(1145),《咸淳臨安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應(yīng)用銅、玉者,權(quán)以陶、木。”就是本應(yīng)該用銅用玉做的禮器,由于財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這是權(quán)宜之計,變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窯中的禮器。
宋代官窯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來,官窯地位至高無上,大部分都進了世界級的博物館。一進入博物館,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審美是對艷俗的藏品還不很重視,而重視這種高古的,所以宋瓷在當(dāng)時的價格都非常高。進入21世紀后,大量新藏家出現(xiàn),新藏家的審美就是由簡單到復(fù)雜的一個過程。簡單的審美,就是看著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錢。那么,在宋官窯這樣高等級審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錢。所以,后來的紀錄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斗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長時間,人們的審美會回歸于本來,宋代官窯一定會重新確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現(xiàn)在給宋代官窯做個小結(jié)。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窯都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所謂“紫口鐵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xiàn)鐵褐的顏色。古人歸納為“紫口鐵足”。這個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顯,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沒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顯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窯都有開片,規(guī)律不一,很難確定什么樣是南宋的,什么樣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窯厚重,南宋的官窯輕薄。這個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關(guān)。北方人性格比較粗獷,南方人比較纖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時注重點不同。在瓷器燒造當(dāng)中,一般來說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輕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時,有時僅憑胎體這一條,就可以準確地判斷。
宋代的官窯,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為它跟社會背景發(fā)生了沖突,元代人不欣賞這種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宮才開始主動地去臨摹。理解這樣的社會背景,對瓷器鑒定會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