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這是清代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的贊美詩。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對藝術(shù)十分愛好的帝王,他在位幾十年曾寫下了無數(shù)的對各種藝術(shù)品的贊美詩詞,至今仍為后人津津樂道。從這首詩中,人們亦不難看出乾隆皇帝對宋代官窯瓷器的推崇之情。
傳世甚少
官窯,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繼汝窯后為滿足宋朝皇室特別是宋徽宗個人的藝術(shù)愛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設(shè)窯燒瓷的窯口,史稱"汴京官窯",學(xué)術(shù)界又稱為"舊官".宋代顧文薦的《負暄雜錄》中曰:"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甚少,這是因為黃河古道在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改道,窯址均被淹沒無存,實物也難以尋找之故,所以考古界無法考證,這對中國陶瓷發(fā)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宋朝皇室南遷,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當(dāng)時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設(shè)官窯于修內(nèi)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內(nèi)司官窯)和郊壇下(即杭州郊壇下官窯),這個時期燒造的瓷器則稱為"南宋官",學(xué)術(shù)界又稱之"新官".
南宋葉寘的《坦齋筆衡》中說道:"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fù)見矣。"
古樸精致
官窯既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而且又是繼汝窯后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燒造工藝等與汝窯有不少共同之處。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連風(fēng)格也頗為類似。特別是釉色,北宋大觀年間的瓷器,多釉色瑩潤,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為盛行,部分翠綠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見的仿古禮器有鬲式爐、簋式爐、鼎式爐、貫耳瓶、弦紋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點是,胎體較輕,以支釘燒制,色呈紫褐,釉面較厚,見冰裂紋大開片,底足露胎,呈鐵黑色,沿口因釉層薄而呈淺紫色,俗稱"紫口".
南宋官窯瓷器則造型古樸而精致,胎體同北宋官窯一樣較薄,呈紫褐鐵色,但釉層肥潤,具有玉質(zhì)感,其釉色多見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黃色,釉下見氣泡,釉面見大開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鐵足。但無論是北宋官窯也好,還是南宋官窯也好,學(xué)術(shù)界均統(tǒng)稱其為"官窯",而且價值不菲。
器型多樣
宋代官窯的器型豐富多樣,除了上述所說的仿古禮器外,主要還有各式洗、瓶、壺、爐、盤、碗以及盞托、花盤、單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見長,特別是南宋官窯中修內(nèi)司仿汴京官窯形制特征所燒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極其規(guī)整,并以釉質(zhì)晶瑩透澈而備受人們珍視。
《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nèi)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遵生八箋》也說:"官窯品格大抵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可見釉色、片紋、金線紋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使之渾然一體,是官窯瓷器千百年來具有特殊藝術(shù)效果的根本,后人絕難仿造。難怪諸多文史資料中歷代文人多有贊嘆之詞,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對之也贊不絕口,賦詩以抒胸臆。
正因為官窯瓷器具有如此的精妙之處,因而其文物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都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上世紀(jì)90年代中期,香港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萬港元成交;而北京翰海秋拍會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窯琮式瓶,更以902萬元人民幣成交,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