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剔花也稱剔地留花,是金元時期晉北地區(qū)大同窯、渾源窯、懷仁窯等最突出的裝飾方法,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其制作工藝是先施黑釉,再在釉上勾勒紋飾輪廓線,然后將紋飾之外的釉層剔掉,露出或深或淺的胎體本色,再以尖狀工具勾劃紋飾的細部。與磁州窯的白地剔花產品相比,晉北地區(qū)的黑釉剔花瓷普遍不施化妝土,紋飾風格更為粗獷。產品造型常見碗、盤、小口瓶、玉壺春瓶、大罐、帶系罐等,體形高大的器物一般有兩層或三層裝飾帶,紋飾題材有各式花卉、花鳥、人物、魚紋、兔紋等。
臨汾窯是山西南部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臨汾市堯都區(qū)龍祠村附近,明清文獻記載該窯生產黑釉瓷。20世紀70年代,故宮專家在山西調查窯址時發(fā)現(xiàn)該窯,證實文獻記載屬實,從采集的窯址標本看,臨汾窯除燒造黑釉瓷外,還生產醬釉、白地黑花和白地劃花等品種,瓷業(yè)生產時間主要是元代,并延續(xù)到明代。該窯生產的黑釉瓷精者漆黑光亮,一般產品外壁施半截釉,釉色呈黑褐、醬褐等色,有的還飾有褐色彩斑,產品造型以直口出棱式碗和直壁式碗最為典型。
多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金元時期燒造鈞窯類型瓷器的窯場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而金華鐵店窯則是南方地區(qū)罕見的生產仿鈞乳濁釉瓷的窯場,其窯址位于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瑯琊鎮(zhèn),早期制瓷以青瓷為主,元代大量燒造仿鈞瓷特點的乳濁釉瓷器。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撈出水的我國元代外銷貿易瓷中曾發(fā)現(xiàn)過155件鈞窯類型瓷器,經研究比對就是鐵店窯產品。元代鐵店窯乳濁釉瓷造型有碗、盤、高足杯、鼓釘三足洗、花盆、鬲式爐、壺等,施釉采用二次上釉法,釉面自然流淌,無紅斑裝飾,釉色有天藍、天青、月白等色,精致器物釉面藍白兩色錯雜交融,有藍中泛紫的熒光,似燃燒的火焰,鑒賞者對其有“火焰青釉”的美稱。
吉州窯是宋元時期南方地區(qū)的名窯之一,受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的影響,元代吉州窯也生產一種白地釉下褐彩瓷器,與磁州窯白地黑花器在白色化妝土上彩繪花紋再罩釉燒成的制作工藝不同,吉州窯產品則是在米黃色胎體上直接彩繪紋飾再上薄釉燒成,色調較深的胎色與深褐或褐紅色紋飾形成的對比雖沒有磁州窯產品那樣鮮明強烈,但也頗有特色。常見造型有長頸瓶、盆、枕、爐等,所繪紋飾以海水紋、蔓草紋等最具時代特征。(黃衛(wèi)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