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燒制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如果把江蘇溧水回峰山神仙洞發(fā)現的陶片,作為它的伊始,那么距今已有九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制作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極為豐實而優(yōu)美的器形,給人以美的享受。但縱觀陶瓷器皿的造型藝術,它始終圍繞圓的特征展開。這是因為陶瓷自身材料特性與其相適應的制作工藝決定的。因此,圓器是陶瓷制品的主體,然而其中也不乏其他幾何形的造型。諸如方的造型,本文就方器出現的時代談點看法。
陶瓷方器
《收藏家》1994年第6期,刊登了楊靜榮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說陶》一書的幾點失誤".作者在對書中宋代官窯(獸犬耳方壺注疏時寫道:"陶瓷受自身材料的限制,如欲設計方形造型,在成形上有一定難度。宋、元、明時期,瓷器中沒有方形的,直到清康熙時,陶瓷工藝逐漸成熟,方器才開始流行。故此方壺只能是清代產品。"楊先生明確地指出方器出現于清代?v觀我國陶瓷制作工藝的歷史,大體經歷了手制、手制與慢輪修正結合、輪制三個發(fā)展過程。三種制作工藝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然而,三種不同制作工藝是不可截然分割開的。新的制作工藝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工藝的消亡,而是使制作工藝更臻完美、制作效率更高。而舊的制作工作仍然存在,作為新工藝的補充。即使是當代,瓷器成型工藝已進入機械化、自動化,而手制作為機械化不及之處的補充,它仍然存在。
陶瓷制作工藝處于手制時期,古人根據粘土的可塑性,就能制作出非常豐實的造型來,方器當然也不例外。如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遺址,在第四層就出土一件長方形陶缽,側面尚刻有豬的形象作裝飾。這是一件有代表性的方器造型。在而后的漫長歲月里,方的造型屢見不鮮。如秦的陶量、漢墓中出土的明器如廁所、倉庫、豬圈等也是方的造型蛻化。浙江義烏博物館藏有一件漢代陶鈁,從口到足都是方的,江西婺原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三國陶權,也是方的。在南方各地出土的六朝時期谷倉罐上的樓臺亭閣,亦當列為方的造型。唐代,各地出土的方器則更多,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瓷枕,方的、長方形的均有。不過在唐以前,方的造型基本上都是手制的。
宋代,瓷器制作工藝有了新的突破。模印工藝的出現為方器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方器也就更流行。浙江江山前塢青白瓷窯就發(fā)現了不少方形瓶的標本,福建浦城大口青白瓷窯址,也燒制青白瓷方瓶。在江山前塢青白瓷窯址調查試掘中,發(fā)現方器的制作工藝系制瓷者巧妙地把正方形沿對角線分解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制作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模具,并刻上裝飾紋樣,進行壓印,然后將兩個直角三角形胎進行拼接粘合,即成為一件方形器,再上釉、焙燒。這個發(fā)現,表明宋代方器的成型工藝已相當成熟了。江山博物館收藏的此類方器中,有一件外底還印有"周家公夫"四字,表明這期間燒制方器的制瓷作坊不少,相互間的競爭意識已很強烈。
以上情況表明,陶瓷方器在手制時,就已出現,歷來就有方器存在,宋代方器制作工藝相當成熟,民窯尚且制作出精美的方器,何況官窯?
編輯:小萌
新聞來源:http://www.wenwuchina.com/a/60/24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