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究竟是何時何人發(fā)明的,現(xiàn)在無法考查,因而算盤的歷史可謂久矣。據(jù)說算盤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中國人的幾個手指頭噼里啪啦算了上千年,都是用的這幾個算盤珠子。有關(guān)資料介紹,算盤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I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珠算最早見于文獻的當推東漢《數(shù)術(shù)記遺》一書,可見漢代已出現(xiàn)用珠子計算的。算盤名稱之見于算書者以宋代《謝察微算經(jīng)》為最早,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有橫梁的穿檔的大珠算盤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元代,算盤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間的劉因就寫有《算盤》詩。明代記載更多,如《瀛涯勝覽》、《九章詳注比類算法大全》諸書都有關(guān)于算盤的記載。明初時,中國算盤流傳到日本,其后又流傳到俄國,又從俄國傳至西歐各國,對近代文明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jīng)》中有制造算盤的規(guī)格,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算盤材料有木、竹、銅、鐵、玉、景泰藍、象牙、骨等等。
這件瓷算盤系清代福建德化窯燒造,設(shè)計精巧,造型規(guī)整,珠圓釉潤,堅實耐用。算盤的規(guī)格呈長方形,高3.5厘米,長35.5厘米,寬14.5厘米。算盤四周由瓷條為框,內(nèi)有瓷條軸心,俗稱“檔”,檔的上端中間用一根瓷橫梁隔開,上下端各“檔”分別掛有瓷珠子;上端為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端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運算時定位后撥珠子運算,謂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訣,便于記憶,運算簡便。這件瓷算盤邊框銘“招財進寶”青花字樣,依形寓意,文器相得益彰。
算盤過去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十分廣泛,不僅商家必備,普通家庭也幾乎都有一個,理財算賬,凡是與計算數(shù)字有關(guān)的事情大多離不開算盤。老人打的算盤,珠子噼啪作響,手指上下齊飛,運算速度不亞于筆算,得出的結(jié)果準確無誤,看人家打算盤,那簡直是一種精神享受。自古以來,算盤總是用來算錢的,也正因為如此,算盤還通常被中國人用來寓意招財進寶。比如說,人們時常會聽到“金算盤”“鐵算盤”之類的比喻,形容的當然是“算進不算出”的精明。宋末元初詩人劉因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詩云道:“不作甕商舞,休停餅氏歌。執(zhí)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據(jù)說這是我國第一首以“算盤”為題的詩。這首詩的意思是:不要像賣甕商人利令智昏,在甕中忘情跳舞,最終落了個甕破一無所有;不要像賣餅人那樣財大氣粗就停止了賣餅的吆喝;也不要像祖士少那樣好財盤算,辛苦一世,究竟為了什么呢?作者以算盤為題,且用典故抒寫自己淡于名利,反對好財盤算的思想,告誡人們發(fā)財致富還得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在古代,小孩掛在脖子上驅(qū)兇避邪的百眼篩上,除了有剪刀、發(fā)簪、鏡子之外,其中的算盤也是一種象征富貴的吉祥物,這是另一話題。這件德化窯瓷塑算盤制作工序復(fù)雜,從制作到燒成其工藝難度是很大的。如此精致的瓷塑算盤極為罕見,十分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