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場終端活動頻次猛增,在建材市場長期進入“無促不銷”怪圈的形勢下,量價齊跌成為常態(tài)。只需要在建材賣場里走上一圈,就可以看到許多陶瓷衛(wèi)浴商家紛紛祭出促銷大旗。“廠價直銷”、“買3000送1000”、“買產品、抽大獎”等,這些算是明著降價促銷,還有一些變相的降價措施,如送贈品、特惠包裝,送貨上門等,把價格明降變?yōu)榘到怠H舨贿@樣做,零售就恐怕真成了“零”售。
“金九”乏善可陳,“銀十”已然過半,陶瓷市場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各地房地產市場同樣毫無亮點可言,建材需求面整體沒有起色,基本維持疲軟格局。由于幾乎很難看到市場有明顯的復蘇跡象,陶瓷商家普遍持觀望態(tài)度。市場需求不振及商家?guī)齑娣e壓嚴重,致使陶瓷產品價格下滑區(qū)間較大。
價格是商品最為敏感的部分,看到陶瓷價格折頭一低再低,行業(yè)人士自然憂心忡忡。但我認為不必對降價感到恐慌,今天這樣的局面其來有自,實屬必然。價格是漲是跌,主要靠供需關系決定。在供不應求的時代,不管什么形式的交易,最終價格形成一定是“拍賣制”,價高者得。在供過于求的時代,不管什么形式的交易,最終價格形成一定是“投標制”,價低者中。這是價格確定的基本常理。至于說,產品價格降到比成本還低,那實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要知道,成本高低決定企業(yè)的盈虧,但并不決定價格,即,成本和價格之間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價格一降再降,折頭低了又低,是目前供過于求形勢下的必然選擇。產能過剩,必然會造成市場飽和與惡性競爭。要依靠市場調節(jié),只能是拼價格、拼市場,誰輸掉誰就被淘汰。價格消費曲線也表明,商品在價高時需求量少,價低時需求量大。像建材行業(yè)里水泥、平板玻璃等同樣是量價齊跌,一點也不為怪。
價格“跌跌”不休,促銷仍然要搞,主要還是不想丟掉市場。需求雖然截流了,產量卻沒有截流。現在陶瓷產區(qū)遍地開花,可以預見,一家企業(yè)限產,必定面臨市場可能就會被另一家企業(yè)搶占的風險,于是不管怎么樣也要硬著頭皮生產。因為削減產能意味著市場份額的喪失,而喪失掉的市場份額重新搶回來顯然相當困難。產區(qū)眾多,企業(yè)林立,品牌集中度低,致使陶瓷行業(yè)幾乎很難做到“控量保價”,所以行業(yè)實質上玩起了讓人提心吊膽的危險游戲。
過去很多年的爆炸式增長,掩蓋了陶瓷行業(yè)的致命缺陷,尤其是粗放經營的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市場需求仍不確定,行業(yè)很難贏得實質性的轉機,只有通過內部調整,做到“去泡沫化”。目前政府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和限制,有助于“去泡沫化”;但是對符合生產要求的企業(yè)缺少必要的限制。陶瓷行業(yè)需要培育并建立起完善的退出機制,讓“玩火者”退出市場。在沒有完善的退出機制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調節(jié)。顯然的,這一輪降價戰(zhàn),將使得那些產品和經營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的商家或企業(yè)率先出局。
降價并非壞事,降了價還賣不出去這才是壞事。慶幸的是,陶瓷行業(yè)總算沒有出現像樓市降價引發(fā)的“全武行”那樣。當然,商家要生存,企業(yè)要發(fā)展,產品必須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降價并非是占領市場唯一有效的方式,比如涼茶,王老吉比和其正貴,但王老吉賣的更好。降價促銷是行業(yè)發(fā)展到目前階段的必然選擇,但如果只是單純的降價促銷,其作用恐怕也是有限的,那種沒有利潤、賠錢賺吆喝的市場營銷只是自殺行為。商家或企業(yè)在降價促銷時,必須做好產品服務,讓自己的市場營銷盡可能完美,最大限度地取得市場營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