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大體說來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發(fā)展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發(fā)展到釉上彩,并逐步形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等彩繪瓷品種。唐代陶瓷工藝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長沙窯釉下彩繪瓷工藝的成熟運用。雖然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的釉下彩瓷為江蘇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盤口壺,但由于同時期的釉下彩器僅發(fā)現(xiàn)一件,因此它很可能是偶然現(xiàn)象,所以唐代長沙窯青瓷釉下彩瓷的成功制作在古陶瓷工藝發(fā)展史上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長沙窯窯址位于湖南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zhèn),又稱“銅官窯”。早期的長沙窯繼承岳州窯的特點,以燒青瓷為主。至盛唐以后,逐步燒制白釉、綠釉以及釉下彩繪瓷。其彩瓷裝飾由燒制青釉褐彩,發(fā)展到燒制青釉褐綠彩,以及白釉綠彩和白釉褐綠彩。
長沙窯的瓷器造型十分豐富,除碗、盤、壺、罐、洗、枕、盞托、盒等日常用具外,還有鎮(zhèn)紙、滴硯、筆洗、硯臺等文房用具,以及鳥、狗、豬、羊、馬等玩具。其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柔和,后期形態(tài)趨于秀麗。以長沙窯典型器的壺為例來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短流呈棱柱狀,單曲柄,顯得豐腴穩(wěn)重。至晚唐五代時期,其腹部變?yōu)楣侠飧梗i部細長,流呈圓管狀,柄為雙曲柄。而長沙窯青瓷釉下彩繪罐一般為長圓形,鼓腹,腹的最大直徑在中部,肩部與頸部間,往往對稱有條形或半圓形系。
長沙窯前期器物的胎質較粗松,胎色為暗紅色,后期的胎質細密,胎色多呈灰白或灰青色。釉色前期黃中帶青,黃的成分略重,胎釉結合不好,常有剝離現(xiàn)象。后期釉色青而微黃,色調穩(wěn)定,胎釉結合緊密。長沙窯瓷器的胎質,由于原料含鐵量較多,燒成后胎色略深,實際上不利于彩畫,因此往往先施一層化裝土,然后繪畫,最后罩釉燒成,這種裝飾方法,在南方青瓷中還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