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眼觀察而言,我國古代陶瓷中絕大多數(shù)窯口或品種的器物,氣泡特征均不是很明顯,有的甚至觀察不到氣泡,僅有少數(shù)窯口或品種的器物才具有比較明顯的氣泡特征。以下對歷代陶瓷的氣泡情況予以簡要說明:商周及秦漢原始瓷的釉層較薄,釉中基本上無氣泡。六朝時期的青瓷,由于器表布滿密集的開片,只在聚釉處能觀察到不明顯的氣泡。唐代陶瓷如邢窯、長沙窯、邛窯等器物表面一般無明顯氣泡;唐五代時期的定窯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處才有細密均勻的小氣泡,也有個別器物全身均勻分布密集的小氣泡;越窯青瓷的釉面渾身都均勻分布有隱約的密集小氣泡,局部釉厚處則清晰可見。
宋代陶瓷中的定窯和磁州窯瓷器,以及一些屬于定窯系和磁州窯系的瓷器,釉面一般無明顯氣泡。此外,黑瓷諸窯,如建窯、吉州窯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無明顯氣泡,耀州窯黑瓷的釉中雖有密集的小氣泡,但由于氣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來并不明顯。宋代影青瓷,有很大一部分無明顯氣泡,部分器物的釉面有分布均勻的密集細小氣泡,僅有少數(shù)釉層較厚的器物或施釉不均的器物氣泡較明顯。宋代龍泉青瓷的釉面均有密集的小氣泡,但因年代和釉質(zhì)不同略有差別,北宋龍泉青瓷的釉層較薄,釉的潤澤感不強,釉中的氣泡與南宋龍泉青瓷相比顯得略大且稀疏;南宋龍泉青瓷由于使用的是石灰堿釉,釉層肥厚滋潤,釉中的細小氣泡密集且均勻分布,粉青釉由于釉色純正,施釉均勻,釉中氣泡看起來不如梅子青釉明顯。
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氣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窯、鈞窯和耀州窯等。汝窯瓷器的釉層較厚,釉中有少量較大的氣泡,古人稱之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xiàn),似晨星閃爍,從汝窯瓷片的斷面觀察,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需要說明的是,汝窯有多種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氣泡特點也有差異,除常見的稀疏較大氣泡外,也有的氣泡較大且分布相對密集,也有的釉中無明顯氣泡。
鈞窯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針孔的稀疏大氣泡,以及由中小氣泡組成的氣泡群,各氣泡雖然大小不一,比較稀疏,但各氣泡間的距離大體均勻。鈞窯瓷器的氣泡,在器物全身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較明顯,有的部位卻不明顯,也有的鈞窯器物通體都無明顯的氣泡。
耀州窯瓷器的氣泡可分為兩種,一種氣泡細小且密集均勻分布,看起來并不明顯;另一種氣泡較大,分布稀疏、有層次感,看起來比較清晰,此種氣泡的特征最為典型。有的器物上同時有兩種不同特征的氣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種氣泡(圖4、宋代耀州窯青釉印花碗,圖5、宋代耀州青瓷缽,圖6、新仿耀州窯青瓷碗)。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單色釉瓷器,釉中有氣泡的現(xiàn)象也比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點和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