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表層淤泥清理完畢 大量宋瓷真容初現 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表時間:2014-05-22 05:22
考古工作者在“南海I號”勘察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德化窯大盤國內傳世不多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商船“南海I號”上,一排排古瓷器裝滿船艙。21日,羊城晚報記者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的考古現場看到,“水晶宮”中的古船表層淤泥已清理完畢,這艘宋代古船的真容已初步顯現出來——這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的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商船。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船艙內的瓷器成排堆積
羊城晚報記者昨日上午進入水晶宮“南海I號”考古發(fā)掘現場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古船的大概輪廓線清晰可見。在滿是泥濘的工作面上,瓷器數量驚人,其中表層的大多已破碎,尤其船尾部分破碎最嚴重。其他地方,透過殘器間隙,可見船艙中一排排碼放整齊的碗碟……
古船的器物中以瓷器為主,碗碟盤罐、大小酒壺、酒杯都有,也可看到有銹蝕的錢幣散落其間。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jiān)、“南海I號”考古隊領隊孫鍵說,首期發(fā)掘只清理了表層淤泥和打撈時灌注的黃沙,基本不提取文物。“這是一條滿載貨物、出航狀態(tài)的商船,所載為民用瓷器,主要產地是景德鎮(zhèn)、德化窯、磁灶窯、龍泉窯系等,前期探查時已出水6000多件,目前判斷整條船上大概有6至8萬件。”
水密艙比歐洲早幾百年
記者來到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時,考古現場的工作人員正把一條條白布從木質船舷上取下。“這是保濕用的,木質遇到空氣很容易腐朽。”工作人員隨后用加濕器對著古船已露出的部分進行噴水加濕。
記者圍著發(fā)掘現場看了一圈,只見古船的左右船舷和隔艙都已顯露出來,船頭還在,但船尾破碎得很厲害。“1987年打撈公司在找其他沉船時,用抓斗抓到了這條船的尾部。”孫鍵說,除船尾外,目前整個船體基本完整。
古船船頭聳立部分已損毀,因長期浸泡,船兩側的松木板有的也已散開,但大致還在原來位置。整條木船的輪廓線很清晰。從殘存情況推算,該船寬在9.5-10.6米間,長22米,“這在宋代算是中等規(guī)模的大船了”。
“宋代這種船一般有13個隔艙,目前有12個可見輪廓。”孫鍵說,這艘商船已有水密艙設計,提高了不沉性,這比歐洲要早幾百年。
船上當時可能有外國人
羊城晚報記者看到,“南海I號”沉箱從船頭向船尾依次開出了兩排共12個考古發(fā)掘探方。去年11月“南海I號”沉船考古發(fā)掘與保護項目正式啟動至今,已全部完成首期發(fā)掘保護任務。
在考古現場的中部,分布著一條由凝結物組成的突起物,有海底貝類生物附著其上,但凝結物中具體還包含哪些物品,目前還不清楚。孫鍵說,金屬器,如鐵鍋、鐵器等經海水腐蝕最容易形成凝結物,這些凝結物分布在船體的生活面上,里面還會裹挾一些木器、船板等物。
“目前尚未發(fā)現有人或動物的骨殖殘存。”孫鍵說,不過在接下來的發(fā)掘和文物提取過程中將會非常小心。“一條船就是一個小社會,除貨物外,船上的人還要生活。”他分析,船上除了瓷器,一定還會有一定量的其他文物,如金銀器、鐵器、銅器、漆木器、朱砂等。
“這樣規(guī)模的商船,除了船員還可能有隨船商人。這條船可能是從泉州駛出,當時泉州有大量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國人。”孫鍵說,目前所見船上一些器物,如德化窯大盤,口徑達到三四十公分,國內傳世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