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他年少時漂泊到德化半工半讀近兩年;70多年后在北京與瓷都再續(xù)前緣,他就是著名畫家、作家,“畫壇鬼才”黃永玉。近日,應縣委、縣政府的邀請,九十多歲高齡的黃永玉專程到恭王府,觀看省級大師連紫華瓷塑作品展,零距離欣賞冠絕于世的德化瓷藝,敘說年少結(jié)緣德化的美好舊事。
精神矍鑠的黃老先生于早上11時如約而至,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曾憲堡的陪同下,黃老先生步入恭王府樂道堂及東西配殿的連紫華德化瓷塑作品展廳,一邊參觀、一邊詢問。
參觀中,黃老先生還親筆題了“前生蓮座”四字留做紀念。
黃永玉自學美術(shù)、文學成才,他設(shè)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就是這個自稱“湘西老刁民”、人稱“鬼才”的著名畫家、作家,早年還與德化結(jié)下一段不解之緣。
現(xiàn)場聲 黃永玉:這里是河,這里一條河,那么這邊是一條路,是吧,這里是一條路,這里是斜坡,這邊就是房子。
黃永玉:這里是河,河的一邊是橋,三孔橋,這邊一條街,一條大街,然后這是一條大街,這個大街我以前就住在這個房子。
黃永玉說起年少在德化的舊事,他記憶猶深,津津樂道,一邊說一邊在稿紙上繪圖示意當年在德化的居住、工作場所。
現(xiàn)場聲 黃永玉:從這里這條路走上去,是一個斜坡,斜坡上面就是賣瓷器的店(程田寺格),這邊有個祠堂。
黃永玉:賣關(guān)公,賣什么騎馬之類的(瓷器)。
黃永玉除了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一般的豪放外,更有個性不羈的性情。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化這座創(chuàng)造了輝煌陶瓷文明卻又寂寞落后的小山城,就以它的寬容,呵護過這位藝術(shù)大師少年時的沖動、狂亂和無知。
現(xiàn)場聲 黃永玉:我在這里打一個人,就在這里,這個巷子里面,外面有個鐵匠鋪。
這邊就是師范學校,德化師范學校,我就在那念書,念了兩個月就跑了。
曾憲堡:德化師范簡易學校。
黃永玉:對,那時的師范學校不要錢,畢業(yè)以后就在鄉(xiāng)下當教員,我到那里就跑了,跑到一個人家里面畫碗。
對于在德化將近二年的生活,黃老記憶深刻,以至于黃老在他的《太陽下的風景——沈從文與我》一文中用了不少筆墨來回憶這段往事,甚至黃老每次接受記者專訪幾乎是必談這個話題。他在文章中寫道,“由于幫忙打架躲到瓷廠做了小工。做了不到兩年的小工,在那里慢慢地變成一個名人了,因為會畫畫,畫老虎什么的。那個老板很當一回事,把所畫的盤子都裝在櫥窗里面讓人家看。在那個地方就儼然成名家了,我還懷疑老板可能要把他的女兒嫁給我。”
這就是幽默洞察人生的“老頑童”黃永玉,這就是德化給率性真情的黃老留下的美好記憶。在觀展憶舊中,縣領(lǐng)導曾憲堡誠摯的邀請他到德化故地重游。
現(xiàn)場聲 曾憲堡:我們很真誠的邀請您到德化去走走。
黃永玉:可是已經(jīng)90歲的人了,走不了了,我給你畫個圖。
雖有心重到瓷都德化走走看看,無奈年事已高難以成行,但是見到故地來人,黃老還是很開心,興之所至他拿起筆畫下了這幅小圖,這也是黃老給年少時的故地,留下的一份可貴情誼。
新聞鏈接---畫壇鬼才黃永玉
黃永玉,土家族人,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zhèn)。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曾做過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shù)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現(xiàn)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世人譽為為一代“鬼才”。
因家境貧苦,他只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后來輾轉(zhuǎn)到上海、臺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fā)表作品,以后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他博學多識,不僅詩書畫俱佳,也是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nèi)外。
[憨鼠責編: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