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天青”寫人生
——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汝瓷大師孟玉松
孟玉松和她的傳承人李曉涓在研究汝窯古瓷片。
12月13日,在河南省汝州市舉行的“汝窯傳承發(fā)展文化談暨孟玉松從藝40周年作品研討會系列活動”開幕式上,汝瓷大師、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孟玉松,獲頒《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獎牌和獎杯。之后,還舉行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組拍攝專題片《汝瓷大師孟玉松》的開機儀式等活動。這是對她從事汝瓷藝術(shù)40年所取得卓著成就的褒獎和肯定。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5大名瓷之首,是當時的宮廷用瓷。它追求“天工與清新”、“落盡豪華見真淳”的境界,其風格古雅樸拙,渾然天成。尤其汝窯天青釉瓷器,更是自古傳為極品,被人視如拱璧。然而,隨著金兵入侵,汝瓷窯空煙冷。一代名瓷存世僅40年光景。宋后歷代雖仿燒不絕,但均未成功。
1956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恢復和發(fā)展汝瓷生產(chǎn)”。于是,恢復汝瓷,讓瑰寶重見天日,成了一代瓷人追尋的夢想。而孟玉松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時,年僅16歲的孟玉松進入臨汝縣(現(xiàn)汝州市)鋼鐵廠化驗室工作,后到鄭州大學化學系學習硅酸鹽定量分析,掌握了日后從事汝瓷研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1973年,她被調(diào)入臨汝縣第一瓷器廠,開始對那“一抹天青”的追尋。
孟玉松和廠里的師傅走遍了汝州所有窯址,選撿古瓷碎片,研末進行化驗分析,經(jīng)過上千次的實驗,終于掌握了汝瓷的配方。1978年,汝瓷豆綠釉研究成功。1984年,汝瓷天藍釉面世。專家認為:天藍釉研制成功,使汝官瓷的恢復有了希望。
孟玉松1983年底接受國家恢復汝瓷天青釉項目,并擔任攻關(guān)組組長。當時她壓力巨大:一是要完成周總理的囑托;二是汝官窯傳世品極少,根本沒有見過;三是天青釉燒制技術(shù)失傳800余年,歷朝歷代無人仿制成功。但身材瘦小的她,憑著對汝瓷的熱愛和完成周總理囑托的使命感,知難而進,多次進京請教專家。被她的執(zhí)著所感動,專家破天荒兩度打開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讓她觀看并撫摸宋代汝官瓷絕世珍品——天青釉弦紋尊。憑著眼看和手摸,她牢牢記住了那“一抹天青”的釉色特征;氐綇S里后,將泥料、釉料用不同配方反復試驗,經(jīng)過4年多的艱苦努力和上千次的燒制,斷代800余年的那“一抹天青”,終于重現(xiàn)世間,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大空白。
1988年,孟玉松出席了第6次全國婦女大會,受到鄧穎超的親切接見。在西花廳,她送給鄧媽媽一件汝官瓷《八卦鼎》。82歲高齡的鄧穎超饒有興味地觀賞著汝瓷,贊賞地看著孟玉松說:你是我們婦女同志的驕傲。
1997年,孟玉松退休后創(chuàng)辦了汝州市玉松古瓷廠,專心從事創(chuàng)作,推出了《孔雀洗》等一批創(chuàng)新之作。2011年,在她的指導和幫助下,其傳承人、河南省陶瓷藝術(shù)大師李曉涓,成功研發(fā)出《中國青·玉涓》系列產(chǎn)品,將汝瓷釉色發(fā)展到極致。
1973年到2013年,孟玉松在她40年的陶瓷藝術(shù)生涯中,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汝瓷藝術(shù)精品,獲得的獎項不計其數(shù),其中有多件獲得國家金獎和國際大獎,部分作品被國外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收藏。
概括孟玉松40年陶瓷藝術(shù)生涯,用她自己的一句話最為貼切:我一生用40年研究恢復汝瓷,汝瓷也塑造了我美麗的人生。
作者: 記者張昆平 | 來源: 農(nóng)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