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好的碗滴水不漏。
鋦碗之前先打孔。
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兩頭套進孔內(nèi)。
用小錘輕輕把鋦子鉚進小洞,把裂片連起來。
“天下精工出江南,江南制造在杭州”。上周,一部短短5分鐘的動漫作品《江南制造》,帶人們重溫了江南能工巧匠的精妙手藝。在當(dāng)下這個浮躁急進的時代,還有多少人在堅守傳統(tǒng),為制造最精美的工藝品、為追求最精致的生活品質(zhì)而細細琢磨慢慢炮制。
錢江晚報5月30日A1-5版發(fā)出了“我們身邊,還有多少老匠人在堅守”的消息后,也引起了讀者熱議,好多人打進錢報熱線96068推薦身邊的能工巧匠。比如這位,蕭山鋦瓷匠、83歲高齡的蔡煥根老人。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說的就是這門手藝
俗語“沒有金剛鉆兒別攬瓷器活兒”,形容的就是鋦瓷這門手藝。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相信,不需要任何膠水或者黏合劑,鋦瓷匠人僅靠金屬釘和金剛鉆等幾樣簡單工具,就能將四分五裂的瓷器嚴(yán)絲合縫地修補好。
一些老杭州可能還有印象,當(dāng)年走街串巷的鋦瓷匠人挑著擔(dān)子,敲著銅板來到自家附近,大人們就會拿出平時不小心摔破的碗盤、茶壺等讓他們修補。那時候,鋦碗的花費,比買一只新的還是要便宜許多。對于勤儉節(jié)約、惜物惜福的中國人來說,這門手藝和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不可或缺。
蔡煥根今年83歲。作為首批浙江省優(yōu)秀民間文藝人才之一,他也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掌握鋦瓷這門手藝的老匠人之一。
前天,在蕭山戚家池社區(qū),我們見到了蔡煥根老人,他系上藍布圍兜,坐在老舊的竹箱旁,用指節(jié)粗大的粗糙大手拿出使用多年的鋦瓷工具,嫻熟地向我們展示了這門手藝。
補好的碗滴水不漏
就像那時候人們想過的日子
蔡煥根拿出一個修補好的瓷碗和一個瓷碟,記者接過去仔細端詳,瓷器上有一道細細的裂縫,幾乎看不出來,而將原本分裂的瓷器緊密接合在一起的,是嵌入瓷器的薄薄鐵釘。
“以前都是用銅釘,不會生銹,現(xiàn)在那種不軟不硬的黃銅買不到了,只能用鐵釘。”蔡師傅有點惋惜。鋦碗專用的鐵釘都是老人自己敲打出來的,市場上買不到。
蔡師傅拿出一只被打成幾塊的瓷碗,從鋦挑子里取出一根細長繩子,將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復(fù)扎緊。然后將碗放在雙腿之間。鋦碗之前先打孔,鉆孔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樣,弦線上繞一根10厘米長、下面裝有金剛鉆頭的細圓軸,來回拉動弦弓,金剛鉆頭不斷旋轉(zhuǎn),在裂縫兩邊鉆出兩個細小的洞。然后,從箱子里取出像訂書釘一樣的鐵鋦子,兩頭套進小洞內(nèi),用小錘子輕輕把鋦子鉚進小洞,兩排鋦子跨越裂縫,把碎片連起來,碗就補好了。
這樣補好的碗,不用任何膠水或黏合劑,也能滴水不漏,繼續(xù)使用。
“像這樣一個普通的飯碗如果碎成兩瓣,需要差不多十個釘能補好。”蔡師傅說。
這門手藝看著好像不難,其實不簡單。力道大小、鉆孔距離,全靠匠人的經(jīng)驗和手感,重了輕了都不行。
19歲開始學(xué)手藝
一天最多補過100多只碗
蔡師傅19歲開始跟著哥哥學(xué)手藝。他還記得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這門手藝特別吃香,“過來找我補碗的人要排隊呢。那時候補一個碗,收5分錢。”
蔡師傅走南闖北靠鋦碗謀生,“我一天最多能補100多只碗,坐得屁股都痛了。”那時候他最喜歡做食堂、飯館和茶館的生意,那里都是批量的生意。蔡師傅不但補碗,也補鍋、缽頭、茶壺,甚至是水缸。
后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瓷碗摔破了,人們不再愿意麻煩地找匠人修補,買一個更方便,蔡師傅的生意日漸冷清。他后來另謀生計,搞起了網(wǎng)箱養(yǎng)魚,算是適應(yīng)形勢的成功轉(zhuǎn)型。
但這門手藝,蔡師傅一直沒丟下。他在中央電視臺錄制過節(jié)目,也在杭州休博會期間表演過絕活。粗粗算來,蔡師傅這一輩子補好的碗,不下4萬只。
現(xiàn)在慕名來找他的,多半是一些祖?zhèn)骰蛴屑o(jì)念價值的瓷器不小心摔了,找他復(fù)原。對這樣的修補,蔡師傅一般都不收錢,“就當(dāng)是給人家?guī)兔α?rdquo;。早前,曾有一位嘉興教師來學(xué)手藝,但只學(xué)了三天就匆匆告辭。不過蔡師傅很體諒,他說不能怪人家,這門手藝現(xiàn)在賺不到錢,年輕人沒有動力堅持,也正常。
話雖如此,但在這個補了大半輩子碗的老匠人心里,還是很希望老祖宗留下來的鋦碗手藝能延續(xù)下去,不要在他這里斷了。
蔡煥根老人希望能將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