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款是標明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種款識,在款識中占有較大比例,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年款,即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款識,也稱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等;第二種為干支款,即用天干配地支來標明器物具體年份,如“大清康熙丙午年制”等;第三種為不書具體年代的款識,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多用于民窯。字體有楷、篆、行草等,排列方式有橫書、豎書,三行、二行、一行不等。用料有青花、彩繪等。明清官窯紀年款書寫規(guī)范,而民窯則為隨意,這也是判斷官、民窯器物的標準之一。隨著德化窯研究與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一些珍藏的紀年器不斷面世,它們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為德化窯瓷的鑒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下面介紹幾件德化窯具有代表性的紀年器: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春郭真蔭墓志銘(圖1)長方形板狀,上部兩旁斜角。高14.1厘米,寬12.8厘米,厚5厘米。面施白釉,青料銘文:“德化縣西隅上林,亡公郭真蔭……正德己卯年季春吉日書”等63字,記載著死者地名、生死年月。字跡青料淺淡,藍中閃灰并夾有褐色,白胎質(zhì)地細膩堅致。志主郭真蔭與銘文作者郭祥祖均未見經(jīng)傳,事歷不詳。此銘為目前德化發(fā)現(xiàn)的最早瓷質(zhì)板狀墓志銘。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陳素軒與妻鄭氏合葬墓志銘(圖2)瓷板橫式方形,上額兩旁作斜角,下端左右附貼有凸出板平面的呈橫式雙拱形的承托底座。高17.5厘米,寬22厘米,厚0.5厘米。胎骨質(zhì)堅細膩,俗話稱糯米胎。釉面肥厚滋潤,胎釉中閃淺肉紅色。釉面有脫釉?钭智嗔仙珴沙尸F(xiàn)藍中微泛紫的濃重,但字跡清晰。書寫有“殿士素軒陳公與節(jié)孺人鄭墓……嘉靖己未年冬十二月口日之吉”等共484字,記錄了死者的生平事跡。據(jù)墓志銘中記載,志主陳素軒先于其妻鄭氏謝世,時鄭氏年未滿30歲。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十一月初六日鄭氏卒,翌年十二月廿九日合葬于陳素軒之右。墓志銘則為鄭氏入葬時制。
明萬歷款白釉青花款燭座(圖3)缺插柱。高6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0厘米。腹壁書寫有“長命富貴金玉滿堂萬歷五年季春”青花字款。釉面肥厚滋潤,青花色呈藍中帶青。明清以來,德化窯流行圓形燭臺,燭臺上置蠟燭形插柱,采用鏤空與雕塑工藝手法,制作精美。
明己未年白釉雙夔耳印花簋式爐(圖4)高11厘米,口徑15厘米。模制,二段接合,器形規(guī)整,釉色溫潤。圈足內(nèi)刻寫有“己未年林家制”字款,并有“子孫永葆”四方形印章。
明天啟四年(1624年)白釉鋪首銜環(huán)瓶(圖5)撇口,溜肩,鼓腹,平底略帶圈足,瓶的頸部兩側(cè)附貼對稱的獅首銜環(huán)。乳白釉色的瓶體豎寫青花銘款“時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賽謝”15字。青花色呈藍中帶灰,白胎瓷化較好。
清康熙丁未年(1667年)福祿壽紋直筒爐(圖6)高14厘米,口徑20厘米。手拉坯成型,器呈圓口,爐身作筒狀,底接實心三足。爐底書寫“丁未年孟秋奎山置”青花款。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白釉雙耳瓶(圖7)圓口,外沿微卷,短頸,肩部上略豐滿以下漸收,長腹,平底略帶圈足,上腹處堆貼對稱鋪首銜環(huán)。釉色呈乳白,器壁書楷體青花款“康熙十七年肆月吉日賽謝”兩行11字,青料泛墨色。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白釉雙獸耳瓶(圖8)高39厘米,口徑9厘米。器型規(guī)整,色呈乳白,瓶壁刻銘“安溪縣湖山信官李光儀喜口花瓶一對送入大亭庵觀音殿前清供康熙叁拾柒年正月初一日記”字款。整體造型顯得挺拔、質(zhì)樸、簡練。
清乾隆青花博古紋爐(圖9)高13.3厘米,口徑20.5厘米。爐圓口外撇,矮圈足,底平微凹,足圈無釉,胎白而堅,釉面瑩潤,青料色澤呈現(xiàn)藍中微泛紫的濃重。底書“乾隆乙亥年陽月立似玉制”青花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足缽式爐(圖10)高9厚米,口徑2l厘米。器呈斂口,圓鼓腹,底接三個實心乳足,造型莊重敦實。釉色呈青白,壁書“乾隆三十六年……”等青花字款。整幅畫面構(gòu)圖疏朗,筆墨寫意傳神,寥寥數(shù)筆,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這三個藝術(shù)的基本要素融為一體。
清道光青花人物紋香爐(圖11)高9厘米,口徑12厘米。爐底書寫“招財進寶大清道光十年德美堂置墨”款。此爐胎釉瑩潤,白中泛青色,青花色呈藍中帶青。
清咸豐五彩梅花紋筒罐(圖12)缺蓋,高23.5厘米,口徑12厘米。器呈圓口,底平微凹,胎釉瑩潤,釉色白中微微泛黃色。壁書寫“咸豐二年德化出品”款,底書寫“德合裕作”字款。五彩色調(diào)濃重艷麗。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青花雙龍戲珠紋筒爐(圖13)高20厘米,口徑28厘米。器呈圓口,爐身作筒狀,底接罄式足,系手拉坯成型。釉面瑩潤,釉色白中微泛青。器外壁以渾厚流利的筆法,簡練生動的線條,繪出飛翔騰躍的云龍,栩栩如生,氣勢磅礴。腹壁書寫“照靈宮光緒十三年正月吉立……”等青花字款。青花色呈藍中微微帶青。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昊緝堂墓志銘(圖14)墓志分為文字板和底座兩部分,瓷板近長方形,上額微拱圓形,下端兩旁作斜角。板中部最高處為24.7厘米,兩旁高分別14.5和15厘米,面寬20厘米。板面書寫青花“皇清奉直大夫吳緝堂公墓志……”等共512字銘文。底座呈橫式扁方形,中部內(nèi)凹可供瓷板豎立。底座正面刻劃簡單的“蝠”形圖案,寓意“福”。白釉微泛黃,青料色調(diào)泛黑。根據(jù)銘文記載,吳緝堂生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卒于光緒十六年(1816-1890年),葬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墓志銘為安葬時所立。
民國釉下五彩花鳥紋花口瓶(圖15)高26厘米,口徑10厘米。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頸部微撇,圓腹,整體以變化的弧線構(gòu)成柔和勻稱的瓶體。器物背腹壁書寫“一九四三年……”等字款,底有“許光月制”四方形印章。許光月(1906-1984年),福建省德化縣城關(guān)湖前人,又名文照,別號漁父。一生從事陶瓷60余年,是將瓷彩、造型設(shè)計、釉料配方等集于一身的民間知名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