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制陶業(yè)已經有輝煌、獨特的成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許多已不僅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具有明顯的藝術傾向成為陶制藝術品,如代表制陶業(yè)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
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自殷商時代早期,即已出現了以瓷土為胎料的白陶器和燒成溫度達1200℃的印紋硬陶,開始了由陶向瓷的過渡。至東漢時期,浙江的越窯出產了成熟的青瓷,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瓷器業(yè)的成熟。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瓷器史上屬于起步發(fā)展階段,青瓷一統(tǒng)天下,燒造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發(fā)現。這個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到了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現,這說明制瓷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鐵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鐵的呈色干擾,為后來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白瓷的成功燒造,是中國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
圖:絢麗的唐三彩
圖:8頭禪境山歌青花茶具
中國陶瓷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呈現出燦爛輝煌的景象,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興盛起來: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琺瑯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藝術之大成,極富藝術魅力。顏色釉瓷的燒造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單色釉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霽藍釉、祭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黃釉、孔雀綠釉等等。制瓷技術也有新的突破,陶車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開始運用吹釉技術,瓷器的質量與數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時期的制瓷業(yè),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的頂峰,對今天的中國瓷業(yè)有著重大影響。
當今時代,中國是全世界的制陶中心,日用陶瓷已出口至世界166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出口總量與出口金額均居世界首位。2001年我國日用陶瓷產量達120億件,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近年來全國各地也不斷的在涌現出優(yōu)秀的制陶廠家,陶瓷作為日用品將會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商業(yè)貿易空前繁榮,推動了制瓷業(yè)的進步和瓷器市場的擴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越窯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輕薄致密,釉層晶瑩細潤,取得了極高的瓷藝成就。唐代邢窯白瓷為所謂“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堅實、致密,叩之發(fā)出金石之聲。中晚唐時期,青、白瓷燒造進一步成熟,黑、黃、花瓷及絞胎瓷器成功燒造,以唐長沙窯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現,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較簡單的抗衡,從唐末五代開始,中國瓷器史上開始出現了名窯林立的局面。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繼漢唐之后的第三個繁榮時期,科技、文學、藝術和手工業(yè)高度發(fā)達,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可以概括為“六大窯系”和“五大名窯”。
瓷都景德鎮(zhèn)在元朝時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紅瓷和卵白釉樞府瓷馳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