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求鑒:1月9日上午,我去火車站送個朋友,在人山人海的候車大廳,無意中看見熟悉的面孔徐卯盈,他說他也是送位友人,問我送完人沒事的話去他家里看看他的收藏。我滿口答應(yīng)?春,真是吃驚不小,一件北宋耀州窯雙鳳展翅穿花碗堪稱孤品。
持寶人:徐卯盈
收藏主項:陶瓷
藏品名稱:北宋御制耀州窯雙鳳展翅穿花碗
藏家感言:想收藏到上好的器物,說到底拼得還是好眼力,好運氣,以及當機立斷的決心、鉆研業(yè)務(wù)的精神和充足的財力。
鑒寶專家:王學(xué)武
專家點評:該碗直徑22厘米,通高6.2厘米,足徑6.5厘米,為瓷質(zhì),廣口,斜腹,圈足,釉色青綠略泛黃,胎質(zhì)灰白,淘洗干凈,細密堅硬;足底平削后,在足邊上再斜旋削一刀去棱角,足底有少量粘砂;口沿外1.2厘米處有一圈旋紋,旋紋下為耀州窯工匠常用的折扇紋;碗內(nèi)為使用“模范”印花工藝,于碗底中心凹圈處,二枝“花中之王”的折枝牡丹上,分別帶有三朵六層塔式牡丹花卉,呈“S ”形延伸,委婉動人。第一朵牡丹雙雙對稱地落入碗心中間;而第一分枝則斜上穿過鳳凰細弦的龜頸,布滿鳳凰后背的空隙;其余兩朵牡丹花卉,一朵向前繼續(xù)“S ”形延伸開放,一朵向后反轉(zhuǎn)綻放,六朵牡丹花卉,基本占滿了整個碗內(nèi)畫面,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兩只高鳳冠,長頸羽的鳳凰,大展雙翅,穿行于茂盛的牡丹花卉中間,細長彎曲優(yōu)雅的脖頸,與一簇火龍般魚尾分叉粗長的尾巴,形成鮮明對比,將鳳凰代表女性的婉約溫柔一面和“鳥中之王”的強健霸氣一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展現(xiàn)出了北宋晚期皇家御用瓷器的高貴典雅,超凡脫俗。這種皇家御用“鳳凰”圖案,為官府畫師專門設(shè)計,目前所見僅為孤品。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尊貴者,為鳥中之王,有“百鳥朝鳳”之說;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有“鳳鳴岐山”的典故。鳳凰更是中國皇權(quán)的象征,難怪北宋神宗皇帝趙頊(xu)于熙寧中(約公元1070年)親自御賜耀州窯的土山神為“德應(yīng)侯”(見耀州出土碑林博物館藏《德應(yīng)侯碑》)這在全國的各大名窯中,是唯一一個皇帝御賜親封當?shù)赜刑厥庳曈耐辽缴駷?ldquo;德應(yīng)侯”爵位官職的,這比“汝窯”供御早了約十五年?梢韵胂螽斈贻x煌的耀州窯瓷器,在全國獨享皇帝御賜尊貴的“侯爵”,風(fēng)光天下的神采。正因為耀州窯當年“技冠天下”,以后它的技術(shù)傳到河南臨汝、汝窯;當陽峪窯和榆次窯的工匠們都到耀州窯來“取土請神”,學(xué)習(xí)技藝,以至于耀州窯在北方諸窯中,貢御時間最長,傳播最廣,形成龐大的耀州窯系。故此,該碗更是上上之品。
藏品來歷:藏家徐卯盈自愛上古陶瓷收藏后,幾乎投入全部的資金。他一心鉆研,收集的標本瓷片塞滿了一屋子,眼力提高很快,悟性感覺都很準。談起他博古架上的這件北宋耀州窯雙鳳展翅穿花碗的收藏來歷,徐卯盈激動不已。
徐卯盈說這是最近的事,因為他在業(yè)內(nèi)人緣好,收集標本多,一些外地的朋友也常來請他去掌眼。一日,徐卯盈應(yīng)朋友之邀驅(qū)車前往外地尋寶。走了好幾個縣,都沒有看見什么上眼的東西。天漸漸變黑,正當他們心灰意冷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縣城古玩店的老板打來電話,請他們回去再看看另一家的藏品,他們已經(jīng)離開,猶豫不決是否還要回去,老板電話說這是一位大藏家,平時不在家里呆,你們走了不久他剛好回來,故才打電話叫你們回來。徐卯盈說既然來了,就回去再看看,朋友不情愿地調(diào)轉(zhuǎn)車頭。二十分鐘后又回到縣城,趕到藏家住處,果然是深宅大院。主人沏上茶后,慢慢取出幾件瓷器,說都是自己多年前收藏的。突然一件大號斗笠形碗,器型別致,圖案少見,讓人眼前一亮。徐卯盈和朋友不約而同地伸手去拿,被主人擋住,說這件有傷,雖殘尤珍,主人看出二位買主是行家,索性開了個高價,把朋友嚇得退避三舍,徐卯盈也感覺價格太高,實難下手,只好悻悻而歸。在回來的路上,朋友直嚷徐卯盈激動得太明顯了,不會隱藏,把價格給轟上去了,徐卯盈也不吭氣;氐郊依铮氜D(zhuǎn)反側(cè)不能入眠,滿腦子都是“雙鳳穿牡丹”的圖案,“花王加鳥王”紋飾他一直沒有見過,越想越睡不著覺,就半夜里起來查閱資料,還問同行,都說這么大的碗中從沒有見過。第二天一大早,徐卯盈就約朋友再一道去縣城砍砍價,可是朋友說什么都不去了,說砍一半價也太貴?墒切烀约哼是忍不住,抱著心誠則靈的態(tài)度,自己租車前往,說來真巧,主人正準備外出,帶著這只“鳳凰碗”要到南方去,一走又得半年多,其中變化難料。徐卯盈很坦誠地說明自己是專業(yè)研究耀州窯的,希望將陜西的好東西盡量留在陜西,錢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不能賣了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去過自己的小日子。主人被點到痛處,被徐卯盈的真誠深深感動,終于松下口來。徐卯盈最終以自己心里能承受的高價留住了這件寶物,在藏界傳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