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鑒定,本應是辨別真?zhèn)、判斷價值的嚴肅課題,然而,當鑒定證書與市場掛鉤后,任何真相都能被價格左右、被欲望扭曲。記者與收藏專家親歷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價”。
一位參觀者端詳拍賣會預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專家?‘專’是術業(yè)有專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霧又像風’,現(xiàn)在很多專家是‘鑒玉鑒瓷又鑒畫’,十項全能,能不出錯?”
專家吳樹告訴記者,他曾接觸過的幾個富豪藏家,每人都買了幾千萬到幾億元不等的藏品,埋單前都經(jīng)過國內知名專家“掌眼” (請人鑒定真?zhèn)?,認定是真品?墒牵髞斫(jīng)別的專家鑒定又全是假的,拍賣公司也說是假,結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別真?zhèn)我呀?jīng)成為“死結”。無論是偏主觀的“眼學”,還是偏客觀的科學鑒定,都存在很多問題。
先說眼學。所謂眼學,是指鑒寶專家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根據(jù)藝術品的外形來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論,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藝; 看紋飾;看彩料;看款識。很多人認為“眼學”的主觀性、隨意性太強,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景德鎮(zhèn),不少高仿大師對“眼學”鑒定一笑了之。
專家為什么會看走眼? 行內人介紹,一是專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國內有不少專家?guī)缀跏?ldquo;萬金油”,古瓷也懂,古畫也行,順便看看青銅器,鑒定證書一開就是幾千元進賬。結果卻老是看不準、看不透。吳樹告訴記者, 他認識一位臺灣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個人的畫———吳鎮(zhèn)(元代畫家, “元四家”之一),吳鎮(zhèn)幾十年間換了什么筆、什么紙、什么墨、畫風為什么改變,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專家? 這才是專家。‘專’是術業(yè)有專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霧又像風’,現(xiàn)在很多專家是‘鑒玉鑒瓷又鑒畫’,十項全能,能不出錯? ”
再說科學鑒定。對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誤差幾百年,不能鑒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譜、X 射線等分析法。通過分析古玩的元素構成,與真品數(shù)據(jù)庫比照,符合條件的即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學手段,卻有先天不足。真品數(shù)據(jù)庫的匱乏是其致命軟肋。景德鎮(zhèn)陶瓷“古瓷高仿第一人”黃云鵬擁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館,里面幾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師傅”。相比這種規(guī)模的資料貯備,不少科研機構的數(shù)據(jù)庫就相形見絀了。吳樹告訴記者, 據(jù)他了解, 即使是樣本較多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元代的青花瓷瓷片方面, 也僅僅完成了200多片的數(shù)據(jù)分析,歷朝歷代瓷片樣本才1000多片。
古畫的鑒定同樣很難。在廣州原西關古玩城開了多年店鋪邱老板對技術鑒定不屑一顧。“現(xiàn)在的高仿古畫,用的都是當時朝代的古紙,科學鑒定的結果必‘真’無疑! ”
隨便買的“證書”
隨便在網(wǎng)絡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門的鑒定網(wǎng)站。記者隨便點開一家留著北京電話號碼和地址的“中×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fā)中心”,發(fā)現(xiàn)“專家團隊”里的好幾十人,個個都是收藏鑒定界如雷貫耳的大腕,葉佩蘭(故宮博物館研究員,長于鑒定瓷器)、夏更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也名列其中,總顧問還是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但在網(wǎng)站介紹中,隱去了“原”院長的“原”字。
這家中心聲稱可以進行各種藏品鑒定,“眼學”和科技鑒定都行,收費標準都是2500元/件。還提供照片鑒定服務:只要把照片發(fā)到電子郵箱,同時把鑒定費200 元匯到中心的賬戶上,兩三天內就有答復。
“這種公司太多了,運作方式都差不多:打著幾個名人的旗號,平時常常參加些所謂的‘公益鑒寶’活動,隨便給藏家看看東西,實為推銷鑒定服務。你的東西要被認真鑒定,最終還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訴記者。記者還真在網(wǎng)站上發(fā)現(xiàn),這家中心樂于“公益鑒寶”,前不久還拉著專家們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來又到著名的“熱錢”投資地鄂爾多斯舉行大型“公益鑒寶”大會,在鄂爾多斯網(wǎng)上,記者找到了這次免費鑒寶活動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費鑒定兩件收藏品,但現(xiàn)場不提供鑒寶證書,專家不與收藏者合影。
“公益鑒寶”靠不靠譜? 吳樹曾拿了兩件藏品去體驗,結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釣魚游戲”—— 在北京世紀壇舉辦的一次鑒寶大會上,吳樹帶著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燭臺”, 排隊等候一位擁有眾多國字號頭銜專家的鑒定。兩個小時后終于見到了專家,對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鐘,就下了結論:“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沒意思, 不值錢!
‘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燭臺’,假的,要是真東西,那是幾千萬的活兒!”但專家又不經(jīng)意地問:“這個燭臺花多少錢買的? ”“6 萬多!”吳樹佯稱。“6 萬多? 我勸您呀,想買真正的好東西、值錢的東西,沒有一定的門道只會是勞民傷財!” “您能給我一個聯(lián)系方法嗎,有時間我去向您討教。” 專家立即遞給吳樹一張名片。
幾天后,吳樹來到專家的辦公室,這次他又帶了兩樣東西:一件唐三彩貼花小罐;另一件還是“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燭臺”,和前幾天鑒定的那只贗品是一對,但青花料有些暈散,更符合蘇麻離青料的特征。來到辦公室鑒定, 就沒有免費的午餐了: 每件東西鑒定費300 元,若要開具鑒定證書, 另外再收3000元。吳樹發(fā)現(xiàn),這位專家鑒定有規(guī)律可循,只交300 元鑒定費但不開鑒定證書的,東西往“緊”里看,一般說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對于那些交3000 元開鑒定證書的,一般都鑒定為真。
3000 元買一張證書,值嗎?吳樹解釋,這是藏品估價的敲門磚。
一般來說,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禮時證明其身價,一張“鑒定證書”是絕對不能少的。藏品有專家“掌眼”并簽字畫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專家們甚至還成為藏品拍賣鏈條上的掮客,掙“二道”錢。
吳樹暗訪的專家便是這么個角色———交完600 元鑒定費后,專家表態(tài):“這只唐三彩小罐還不錯,這只燭臺嘛也還有一眼! (行話,意為初步印象不錯)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吳樹提出要給燭臺開一張鑒定證書。專家說:“沒問題! 嚴格說起來您這件東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當然,由我這里開出鑒定證書,拍賣公司還是會收的……” “那您就給我開兩張吧,我想把這兩件東西都給‘上拍’……”
交完6000 元錢, 專家讓助手把東西搬進另外一間房子,只見里面已經(jīng)擺了幾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們拿來鑒定、準備送拍的。在送拍登記簿上,密密麻麻寫了好幾頁紙,吳樹的兩件東西排在200 多號。根據(jù)委托拍賣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將物品送交拍賣,按照委托拍賣物品的保留價收取1%的保管費和其他手續(xù)費。青花燭臺專家估價600萬元,吳樹給出保留價300 萬元,連帶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給這位專家所在的鑒定公司3 萬元。
吳樹粗略算了一筆賬:按登記自己物品那頁紙上的交費總數(shù),委托起拍價至少五六百萬元,按比例計算,20 位委托人總共交費大約是50 多萬元。鑒定專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訴吳樹,這筆錢他們能拿到1/10 左右。拍賣掮客費加上鑒定證書的費用, 光一頁紙上登記的客戶,這位專家就能有10 萬元左右進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