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先生經常出現(xiàn)在電視節(jié)目中,還常被請到一些和文物藏品無關的欄目中作嘉賓,但我從沒覺得煩過,而且,往往因為馬先生的出場,多看節(jié)目幾眼——就某個話題,想聽聽人家馬先生怎么說。
好友羽說,早就想去觀復博物館了。我說,好啊,我也喜歡馬先生,也想去馬先生的“觀復”看看。
從北二環(huán)走機場高速,來到朝陽區(qū)大山子張家墳金南路,很容易就看到觀復博物館的院門了。門票是50元一張,可以從上午9點到觀看到下午5點。
馬先生創(chuàng)辦的觀復博物館,從1997年正式開放至今,歷經三次搬遷,越搬越開闊成熟。走進觀復的大院,迎面的高墻上是大字題寫的老子的《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走進博物館,順著右手邊,首先看到的就是陶瓷館——常年展覽唐、遼、宋、西夏、金、元、明清歷代的陶瓷精品。這一次陶瓷館的主題是瓷之色——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展。為觀者提供的單張簡介中說: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聰明才智讓白作為起點,黑作為終點,五色雜陳其中。的確,白釉、黑釉、青釉、黃釉、紅釉……每一件都是那么耐人尋味,帶給人們感官上的神奇變化。我們在陶瓷館駐足的時間最長,看得最細。自古陶重青品,而我最愛的也還是青瓷——深沉、優(yōu)雅、含蓄。難怪馬先生說,一千年以后的今天,回首青瓷,忽然希望回到宋朝,生活在宋朝……
接下來我們步入家具館。這里的獨立開放式展廳又細分為:紅木廳、紫檀廳、黃花梨廳和雞翅木廳。我知道,這里展出的古家具無論大件小件都稀珍名貴,只是我還是覺得作為家具中的椅凳和床榻,不免太過于硬朗了。而展品旁的文字告訴我:這正是古人在家具設計上所遵循的原則——尊嚴第一,舒適第二。在家具的體積、式樣、材質和工藝上無一不強調使用者的尊嚴。馬先生說,了解這一點可以從根本上體會古家具的奧秘,對家具收藏很重要。展品中,我戀上那只雞翅木仿青銅鼎式供桌,而羽不舍的是紫檀滿雕雙龍搶珠紋面條柜。
有了在陶瓷館的細讀,到了工藝館,對于很多寶貝的名稱和類別——那些碗、缽、罐、壺、盆、洗、瓶、樽……我們也敢試著猜一猜了。這里,你看到——思想加手藝的完滿結局——中國歷代文人同工匠一道,讓那些器物釋放出耀眼的光芒,而這智慧之光也成就了后人生活的優(yōu)雅。今天,當我們與美輪美奐的遺珍默默相顧時,除去敬畏,還有感激。
走出展廳,我們在院內拍照、休息?吹骄o鄰博物館入口處也有一處大門,那是辦公區(qū),馬先生的辦公室就在里面。門前一左一右有兩匹小石馬,自在閑適,樣子非?蓯。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偶然在一個電視節(jié)目中,聽馬先生講古代的通訊,講到驛站,講到當時作為通訊工具的馬。他還帶了一匹小玉馬給大家看,不是驍勇剽悍疾奔剛烈的那種,而是悠然自得溫潤雅致,就像觀復辦公區(qū)門前這一對小馬的姿態(tài)。
準備走了,抬頭再打量一下博物館,正嘆服于她的設計,忽然意識到這是兩層建筑。我們又返回到館內詢問工作人員:二樓有展區(qū)嗎?回答說:二樓是油畫館和門窗館。太有意思了,差點就落下了。二樓的這個油畫館,常年展覽中國現(xiàn)當代油畫家、雕塑家的重要作品。那天有一幅名為《春蘭》的油畫,畫面上是一位年輕女子低頭坐在紫檀幾案前的背影,一襲藍色印染花連衣裙,與光潔的皮膚一起帶來的靜謐之美,給予我們十分的美感和吸引。
門窗館呢,我只記得實景展廳那好聽的名字——“窗含西嶺千秋雪”,剩下的好像就匆匆而過了。等回來細讀馬先生的書,才知道這個門窗展是多么難得。馬先生說,過去收藏界分類中沒有人收藏門窗,中國也沒有一家博物館把門窗作為展品,可西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各國的古門古窗陳列。他特別提到美國波士頓的一家極具特色的博物館——伊莎貝拉·斯坦瓦特·嘉得娜博物館,那里居然有八片中國清代潮州風格隔扇門,馬先生不由得對這位百年前漂亮的老太太肅然起敬。而今天觀復展出的古門古窗,大多是馬先生從浙江鄉(xiāng)下以“低的無法向古人交待”的價格收集來的。
館如其人?我一直在想,觀復博物館建筑的外觀和里面的布局到細部,設計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不辱器物,不辱觀者,讓人們在這里和歷史文明交匯,其傳達的思想該是和馬先生相符的吧。展廳內的文字說明平實親切,我想字句間除了文物知識,更多的是馬先生對這些傳世之作的見識和理解。
我們沒有見到馬先生,也沒有看到館內懸有馬先生的照片,也鮮有介紹馬先生的文字?墒悄,總覺得館里各處都有馬先生的影子,這樣也覺得好像是和馬先生照過面了。
比馬先生富有的人很多吧,可他不一定會建這樣一個館呢,而且館的風格是這樣的讓人舒服。在這里,這些寶貝,歷過幾多滄桑,享過幾重榮耀,易過多少主人之后,只剩下了美。
依依惜別時,又聽說觀復在廈門還有一個地方館,這個具有實驗性質的廈門館就藏于鼓浪嶼上的“名苑之最”——菽莊花園里。真是難以置信,今夏,我去過鼓浪嶼,還在菽莊花園里流連了半天,當時只沉醉于鋼琴博物館的美妙,渾然不知那一刻離觀復博物館是這樣的近,而竟這樣錯過了。但越是這樣,越體味出緣的深意——大千世界里總是有一種特別的智慧。如一位哲人所言:那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美好終會到來,只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地點,按照正確的順序。
我想每個城市都有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館吧,這也是城市的性格與品味的一部分。而馬先生的觀復博物館體現(xiàn)的正是古都北京的底蘊和學養(yǎng)。
從觀復出來,因為離得很近,我們又順便去了798。其實我也喜歡798,只是剛從靜靜的觀復出來,再穿過798熙來攘往的人流,覺得是太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