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在浙江省龍泉縣境內(nèi),屬南方青瓷系統(tǒng)。燒瓷時間從宋代到清代,約700至800年歷史。南宋時所燒造的青釉瓷代表了中國青瓷的最高水平,器物造型豐富,釉色純正,釉層較厚,并成功燒制出了柔和淡雅、色如青玉的粉青釉和色調(diào)可與翡翠媲美的梅子青釉。對于龍泉窯瓷器的鑒定,先要對不同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特征牢固掌握。
圖:龍泉青瓷弟窯梅子青竹報平安天球瓶
三國兩晉至造型上有很多相似的器物,如五聯(lián)瓶、罐、水孟、壺等,胎都是淡灰、灰、灰褐色等,但質(zhì)感不同,釉也同樣有質(zhì)的區(qū)別。到南北朝與唐朝時,龍泉窯瓷器本身的特點就開始顯著了。到了宋代,龍泉窯青瓷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最明顯的特點上、是釉色蔥翠、釉層透明、玻璃質(zhì)感強,是浙江青瓷的代表。
后人有將龍泉窯與官窯器混為一談的,這里所說的官窯器是指南宋時期的官窯,即修內(nèi)司窯與郊壇下官窯,它們與龍泉窯瓷器是有區(qū)別的。龍泉窯屬民窯(這里所指的龍泉是13世紀龍泉大窯與溪口兩地周圍的瓷窯),燒造黑胎厚釉青瓷與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窯合燒。受官窯影響,工藝得到提高,胎薄釉厚,釉層如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堅硬;液谑杷,施釉厚,釉層透明發(fā)亮,有開片,習稱“紫口鐵足”。而南宋官窯胎沒有那么堅硬,胎色不一、有深灰色、沉香色、杏黃色、灰白色等,釉層也不那么發(fā)亮,溫潤如玉,但也是“紫口鐵足”。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影響,胎略厚,白中帶灰,圈足,底露胎處呈朱紅色或淺紫色,多數(shù)青釉層光潔不開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修內(nèi)司窯瓷器是按北宋汝窯燒制,受上林湖窯影響。修內(nèi)司官窯后建郊壇下官窯,與龍泉窯沒有直接關(guān)系。而南宋龍泉窯沒有燒過官窯瓷器,僅是向皇官燒過精美的貢瓷。
近十幾年來,出現(xiàn)很多新燒的仿龍泉窯瓷器,從造型上看都很相似,不同處是胎質(zhì)與釉色。仿品瓷質(zhì)細膩,色過白,支燒,痕仿品僅見足底內(nèi)有砂圈,而砂圈內(nèi)色淡不像真品有干草黃之泛紅色者,有人工刻意刷上痕跡。釉薄而色淡,玻璃光不溫瀾。有的紋飾刻畫不自然,造型呆板。有的還有意做舊,其手法有厚表面的浮光、用帶酸性的溶液浸蝕、粘貼斑偽作出土器、有意致鵄殘等,收藏者將真品與仿品一對比就能看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