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陶刻藝術(shù)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更是豐富而多樣,舉凡山水、人物、花鳥、博古諸圖案均可作為入畫素材。陶刻作品特別講究各體書法,利用正、草、隸、篆、鐘鼎、石鼓等各體不同的書法來表現(xiàn)于各式形體,或圖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現(xiàn)出作品的構(gòu)圖嚴謹、參差有致,體現(xiàn)了陶刻藝術(shù)的精髓,更是和壺型方、園相得益彰。
圖:仿古宜興紫砂茶壺
方與圓在藝術(shù)作品中的被廣泛應用,除了因其視覺上獨特的審美效果之外,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國古人“天圓地方”思想的影響。這種認識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并由此影響到中國人的審美傾向。比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主要以圓形和方形為主,但似乎方器比較多些,大件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小件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缶等等,不勝枚舉。有趣的是這似乎和紫砂壺的整體狀況剛好相反,后者恰恰是圓形壺大大多于方壺。瓷庫中國專家認為這是紫砂方器的制作難度大和其實用性不如圓形器的結(jié)果。這種“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還滲透到大到建筑,比如天壇,小到玉琮和錢幣的設計上。由此可見,方圓造型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印到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之中。
圓是最有彈性的幾何形,它在紫砂藝術(shù)的造型中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幾乎所有的壺形都有圓的蹤影。人們通常對圓形壺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甚至要達到珠圓玉潤的地步。實際上在圓壺中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珠圓”的,一般的情況恰恰是多個大小、弧度不同的圓形的重疊、變化、映襯,以此構(gòu)成壺體的“圓潤”之美。有時是壺身壺蓋壺鈕的圓形對照,比如邵大亨和程壽珍的掇球壺;有時是提梁和壺身的圓形對照,比如經(jīng)典的大彬提梁壺;更多的還有圓形把圈與壺身的對照,拿在手中把玩一番,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