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都有“汝”“官”不分之說。這個“官”,指的是“北宋官窯”,F已探明,所謂的“北宋官窯”,指的是離汝窯(寶豐清涼寺窯)僅30公里的汝州張公巷窯。兩個窯的制瓷風格相近,有時難以區(qū)分,但兩者也有明顯區(qū)別:一、汝窯器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顯得淺淡些,釉面;潭雀,手觸有光滑感。開片細碎、明顯;二、張公巷窯胎體較汝窯瓷器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窯瓷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支釘呈圓形小米粒狀,數量略多,雙單數都有,而汝窯支釘呈芝麻狀,一般作單數;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異,張公巷窯的一些瓶類器造型與汝窯有差異,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盤、洗類器為汝窯所未見。
圖:宋代官窯瓷器欣賞(一)
汝窯器唯其名貴,自宋元起即有仿燒,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間達于高峰。明清仿品,多署當代年款。明代仿品釉色偏藍,釉開片較明顯;器形與仿造當代一致;清代細致程度勝過于明代,一般也署當朝年款。修胎講究,胎體灰中泛紅褐色,露胎處均以紅褐色釉水涂抹;釉面清澈透亮,與宋代汝瓷質感不一樣;造型繁多,且大小懸殊,易于識別?傊,明清的仿品,由于制瓷的審美觀念不一樣,還是較好辨識的。
圖:宋代官窯瓷器欣賞(二)
現今隨著收藏熱的升溫,仿燒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仿燒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而現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寶豐縣等地的民間窯場,因此,仿品也越見其差,這倒也降低了鑒識的難度,F代仿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多數用注漿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質地過細,沒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種間隙和空洞現象,胎色偏白,或閃黃色調過重。迎光釉面不見真品的微紅色。釉色透明,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開片也不是珍珠狀,而是呈直線網狀開片,開片不夠干脆,過于隱約,也有的線條過硬。造型不是過大就是過小。有的釉面氣泡密集。以上情況,如見其一者,即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