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唐代黑瓷的一般特點是:胎體厚重,器物多為平底,制作較青瓷、白瓷略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燒成褐色或茶葉末色。
唐花釉瓷:在唐代,花釉瓷獲得了一定發(fā)展;ㄓ源墒侵赣煤瑑煞N不同金屬氧化物呈色劑的釉料,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zé)珊蟪尸F(xiàn),以渾然一色的底釉襯托不規(guī)則的斑條狀面釉作裝飾的瓷器。那些色澤對比強烈的花斑,仿若白云朵朵,又似落葉片片,充溢著詩情畫意。此時,花釉瓷的色釉組合大體唐?魯山窯黑釉斑點腰鼓分為兩類:一是以黑或褐黑、茶葉末釉為底色,其上飾以月白或灰白色釉斑;另一類是以黑、月白或鈞藍色釉為底釉,襯托天藍色的不規(guī)則條塊狀釉斑。一般是:深色釉飾以淺色斑點,淺色釉則飾以深色斑點,深淺相間、對比強烈,且釉斑排列無論是有序還是任意,都很工整。這種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花瓷”,其器型主要有罐、瓶、碗、壺、腰鼓等。其中彩斑腰鼓是樂器,釉色絢麗美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圖:花釉四系瓶
關(guān)于花瓷的產(chǎn)地,被認同的是河南省境內(nèi)的郟縣窯、魯山窯、內(nèi)鄉(xiāng)窯和禹縣窯。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郟縣窯最先發(fā)現(xiàn)花釉瓷殘器,70年代在魯山窯發(fā)現(xiàn)了花釉腰鼓碎器,從而證實了魯山窯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窯場。
彩繪瓷:唐代中期以后,長沙窯興起了彩繪裝飾。過去有人認為長沙窯屬于釉下彩繪,而現(xiàn)在經(jīng)化驗表明:長沙窯的彩繪裝飾技術(shù)多種多樣,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鳥一類精細作品則類似釉下彩的工藝。主要是以褐色、綠色和藍色進行彩繪,色彩以褐、綠為主。裝飾圖案豐富,有用聯(lián)珠紋組成的圖案,還有人物、動物、花鳥、山水等,構(gòu)思簡潔、意境協(xié)調(diào),表現(xiàn)出明麗渾樸的裝飾格調(diào)。
圖:郟縣窯口瓶
絞胎瓷:唐代的絞胎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器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燒成后通體呈現(xiàn)出灰色與白色或赭色與白色線條交織組成的如羽毛似木紋般美麗而有規(guī)律的花紋;一種是器表的絞胎裝飾,俗稱絞胎貼花,即把花泥揉成條狀,切薄片,斷面拍平,鑲貼于器表的裝飾部位,施釉燒成后可呈現(xiàn)花朵綻開的畫面。
唐代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有的施綠釉,還有一種極為新穎、別致的絞胎瓷器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泥料做坯,造成如羽毛或木紋紋理的效果。其工藝技法是:把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白與灰或白與赭)分別制成泥料,揉作長片交叉疊放,擰絞一起制成花色泥料,用來制坯。
絞胎瓷的器型有絞胎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而且,唐代已出現(xiàn)專門燒制絞胎貼花枕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