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陶瓷器皿內壁不宜噴花,保持白色可有效降低有害物質的含量。另外,各種瓷釉制品都不宜長期盛裝酸性食品和飲料
在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吃吃喝喝幾乎離不了搪瓷或是陶瓷餐具,那些造形別致、色彩繽紛的器皿,既實用,又美觀,尤其令人喜愛。多少年來,這類制品一直被當做是衛(wèi)生耐用的日用品,卻少有人知道這些餐具中竟然潛伏著危害人體健康的隱患。
自己可以作個簡單的實驗,任選一些涂有色彩 (噴花、彩繪)和單色的搪瓷器皿,按器皿面積2毫升/每平方厘米分別用4%的醋酸溶液和水溶液浸泡并煮沸30分鐘,在室溫下放置24小時后觀察就可發(fā)現,凡經4%醋酸溶液浸泡過的搪瓷器皿,原來光亮的表面失去了光澤,原本鮮艷的色彩變?yōu)榘档行┨麓善髅蟊砻嫔踔脸霈F了砂眼與銹斑。這些現象證明貌似堅實的搪瓷器皿受到了酸的腐蝕。
有相關部門曾對搪瓷浸泡液進行化學分析,在酸性溶液和水溶液中都檢出了有害物質,其中酸性浸泡液中有害物質的溶出率分別為:鉛100%,鎘95%,砷15%,銻、氟也有類似的溶出率;抽檢500件花碟子按上述類似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結果酸性溶液中的鉛溶出量為0.65毫克~20.20毫克,其中紫黃花綠葉碟 (加工過程中貼有5020號花紙)檢出的鉛含量最高;抽檢花色碗碟34件,鉛溶出量為每升0.5毫克~105毫克,其中61.77%的樣品鉛溶出量每升在7.0毫克以上;在白色碗碟中則未檢出鉛。
對數十件彩色瓷器做釋出鎘的實驗檢測,發(fā)現瓷器樣品中分別釋出不等量的鎘,其中有的樣品鎘的溶出量每升高于2.5毫克。個別不褪色的彩色盤子,鎘的溶出量高達每升100毫克。
這些實驗數據證實,酸性溶液能將瓷器、搪瓷釉料中的鎘、鉛等有害物質大量溶解出來。使用彩釉瓷器、搪瓷器皿盛裝食品,彩釉里面的有害物質就會滲入飲食中,繼而進入人體,蓄積于腎、肝、腦、骨骼等組織中,從而引發(fā)慢性中毒危害健康。
餐具、容器溶出的毒物通過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早已有之,因為習慣使用含鉛器皿搪瓷、瓷器、陶器盛裝糖漿、酒、濃縮葡萄汁等食品而引起鉛中毒與死亡的事件有據可查。在十九世紀末,法國曾發(fā)生一起使用鉛白作為瓷釉的搪瓷容器盛裝果汁酒引起多人鉛中毒事件。為此,法國在1887年頒布法律,規(guī)定不得使用能以4%醋酸煮沸30分鐘而溶出鉛的搪瓷制品,不得用這種瓷釉制造食具、炊具等,這也是世界上最早規(guī)定使用搪瓷、陶瓷器衛(wèi)生標準的法令。
1970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一個2歲幼童連續(xù)29天喝了存放在陶壺中的蘋果汁,導致鉛中毒死亡。事件發(fā)生后,加拿大相關部門對市場上117件陶器進行檢查,發(fā)現盛蘋果汁的陶器存放一個月后,蘋果汁中鉛的溶出量竟然達到8000毫克/升。
為什么搪瓷、陶瓷器皿中會含有鉛、鎘等毒物呢?根源就在于原料。
搪瓷是以鐵皮為原料,內外層搪釉經高溫燒制而成。陶瓷器皿則是以粘土為原料加上長石、石英,并涂上彩釉,再經高溫燒制而成。這些釉料中,奶黃色釉料主要是鉛的氧化物組成,大紅、黃色釉料是由鎘的化合物(鎘紅、鎘黃)和鉛的化合物組成,所以奶黃色噴花類制品中,鉛、鎘的溶出量就高。而一些含銻類制品中,瓷釉中氟化物和銻化物含量較高,所以氟、銻溶出量也高。
我國當前生產的搪瓷等制品耐酸能力較差,加之各種瓷釉配方中含有有害物質,如果用這些制品長期盛裝酸性食物、飲料時,就會污染食物。由此,為了保證公眾健康,應該盡快改進搪瓷和瓷釉生產工藝、調整配方、提高瓷釉質量、增加制品耐酸性和穩(wěn)定性,并且盡快制定相關的衛(wèi)生標準。有些國家已經規(guī)定鉛的允許溶出量為7毫克/升、鎘必須小于0.5毫克/升。
其實,搪瓷、陶瓷器皿 (如餐具、炊具、容器等)內壁不宜噴花,保持白色可有效降低有害物質的含量。另外,各種瓷釉制品都不宜長期盛裝酸性食品和飲料。公眾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使用搪瓷健康比好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