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的造型既簡單又缺少變化。為了使用方便,人們在陶器上增加了口沿流,各式銴耳和各種器足。
圖:釉下五彩手繪如意圖陶瓷花瓶
到仰韶文化后期,陶制日用生活器皿基本齊備后,人們又開始對器物的某一部分予以變化,形成一器多式。這種變化使器物有了一定的美感,正是由于這種審美意識與追求,促進了陶器藝術的發(fā)展與繁榮。器物造型的變化,就成為陶器鑒別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jù)。陶器的裝飾藝術,最初與生產(chǎn)勞動緊密結合,是伴隨勞動而產(chǎn)生的,具體說是在制陶的實踐過程中萌發(fā)的。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表面,紋飾是交錯排列著的粗亂繩紋。這些繩紋是某些帶有繩索的制陶工具在修整器表時留下的痕跡。正是這些痕跡啟發(fā)了人們的意識,使他們逐漸悟到可以通過裝飾來達到美化陶器的目的。
最早的陶器紋飾都是幾何紋,如籃紋、席紋、菱形紋、網(wǎng)格紋等。除幾何編織紋外,一些描繪自然景象的紋飾也在器物上大量出現(xiàn),特別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其紋飾多為漩渦紋、水波紋、圓圈紋等,這是人類將觀察到的自然景象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再現(xiàn)。另外,動植物紋樣也極為豐富,這些紋樣的形成,也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周圍的各種動植物觀察認識的結果。隨后人們把自己對社會、對環(huán)境的認識及漸漸完善的審美意識應用在器物上,用裝飾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