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作為一種具有儲酒實用、陳設裝飾、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時就已受到人們的喜愛,到宋代時已很流行,元明時期隨著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趨風行。
梅瓶在唐代時有部分器型因腹部細瘦類如雞腿而被稱為雞腿瓶,宋代時稱其“酒經(jīng)”或 “經(jīng)瓶”。據(jù)文獻記載,“梅瓶”之稱謂晚清方始出現(xiàn),因其小口僅能容一形態(tài)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專用于插梅花。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醞”酒而得名。而前一種說法更為人們所接受。
圖:福壽康寧梅瓶
儲酒之器
關于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chǎn)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zhì)。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xù)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xiāng)酒海”。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cè)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產(chǎn)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隱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詮釋文化
1972年從桂林明代靖江安肅王墓出土的青花攜琴訪友(攜酒尋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藝的無比精湛外,讓人難忘的還有高士馬后擔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擔一頭為一只竹編的三層食簞,另一頭則是裝滿美酒的帶蓋梅瓶。可以說,這幅瓷畫比任何一件寫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觀地反映了梅瓶的實用性。因此,攜琴訪友(攜酒尋芳)瓶不僅以其完美的工藝反映了明代制瓷巔峰時期的高超成就,同時也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再現(xiàn)了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源流。
1983年5月,溫裕王墓出土青花高腰雙龍搶珠帶蓋梅瓶時,其瓶蓋被拌有糯米漿的石灰膏嚴嚴實實地封住,打開后發(fā)現(xiàn),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濃醇的乳鼠藥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長毛的乳鼠,還有各種滋補的中藥材,酒色晶瑩紅艷。歷經(jīng)400余年,這瓶酒竟然還保存得這樣完好,可謂彌足珍貴。據(jù)考證,這是用明代桂林三花酒制作的特產(chǎn)補酒乳鼠酒,對產(chǎn)婦產(chǎn)后有大補之功。廣西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宋代時曾以“瑞露”之名進貢朝廷。因此,這瓶酒的出土不僅對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從另一側(cè)面直接反映了梅瓶的儲酒功能。此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不外乎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也有人將此種現(xiàn)象詮釋為讓死者在冥界中能過上“清(青)平(瓶)長(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化精深奇妙的內(nèi)涵所在。
觀賞陳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qū)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tǒng)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于陳設裝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