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館改擴建后西面鳥瞰效果圖。
游客在省博物館參觀青銅器展覽。
西漢陶龜,長沙望城坡古墳垸王室墓出土。
春秋蟠螭紋銅盉,湘鄉(xiāng)出土。
晉代青瓷馬,長沙金盆嶺9號墓出土。
這是湖南文博事業(yè)發(fā)展值得銘記的重要時刻——
7月4日,備受關注的省博物館就地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改擴建后的省博物館設計以“鼎盛洞庭”為喻意,外形似“鼎”,頂部如水的結(jié)晶體,象征洞庭湖水的凝固與升華。
3年后,一個融湖湘精神、聚國際智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將“破繭重生”,以全新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成為世界了解湖南的一扇重要窗口,湖南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半個世紀積淀,凸顯國際影響力
博物館是探尋古老文明的一把鑰匙。
對湖南人來說,省博物館是追尋湘楚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一把鑰匙,是領略湖湘文化奧秘的重要窗口。
作為全省最大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省博物館擁有18萬件館藏文物,珍貴文物3萬多件,薈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遺珍,展現(xiàn)了湘楚文明的來龍去脈。其中,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蜚聲中外,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xiàn)代文物各具特色。
目前,省博物館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成為國內(nèi)外客人游覽長沙的首要目的地之一。
從1956年開館至今,省博物館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在陳列展覽、教育推廣、科學研究、文物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除五大基本陳列外,省博物館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在全國極具轟動性影響的精品臨展,如《走向盛唐展》、《國家寶藏展》、《古典與唯美展》、《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在全省乃至周邊省份引起了一次次展覽熱潮,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化事件。
國家文物局高度評價,“參觀和利用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湖南人的一種文化自覺,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突出的。湖南省博物館的影響已經(jīng)擴展到全國甚至是國際文博界。”
2008年免費向公眾開放后,省博物館保持和發(fā)揚打造精品、優(yōu)質(zhì)服務、注重社會效益的傳統(tǒng),將優(yōu)質(zhì)服務覆蓋到展廳以外,延伸到領票隊伍的每一位觀眾身上,日平均接待觀眾5530多人,成為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標桿。
匯聚各方力量,全力推進改擴建工程
從初創(chuàng)期的5個人、一棟樓,到上世紀70年代,省博物館以馬王堆西漢墓葬出土為契機,建成亞洲一流的文物庫房,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再到 1999年,省博物館現(xiàn)有陳列大樓建成,帶動高速發(fā)展。半個多世紀,省博物館歷經(jīng)了三輪建設,多次改革創(chuàng)新,一時領全國博物館事業(yè)風氣之先。
然而,十多年過去,“隨著文博事業(yè)發(fā)展和文化強省建設的推進,省博物館現(xiàn)有的硬件設施水平已遠遠落后于國內(nèi)同級博物館。”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坦言。
免費開放前,省博物館的觀眾接待量就已經(jīng)接近飽和容量,免費開放后帶來觀眾人數(shù)大幅增長,使這一問題尤為突出。截至2010年12月,省博物館日平均接待觀眾人數(shù)是免費開放前的2007年日均觀眾人數(shù)的兩倍多。持續(xù)高位運行給博物館工作人員和設施設備造成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展廳面積過于狹小,停車場所和觀眾服務設施嚴重不足,教育場所、文物保護用房及設備缺乏、文物庫房嚴重不足等問題也一一凸顯出來。“學生來參觀,沒地方去,全部擠在走道上,趴在地上畫畫,看了讓人心酸。”
改擴建勢在必行。
國家相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省博物館的改擴建。
2009年11月,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將湖南省博物館確定為代表中華區(qū)域文明的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
2009年12月,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實施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
今年3月4日,國家文物局與省政府在北京簽署共建協(xié)議,決定共同推進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多次趕赴湖南現(xiàn)場考察,就改擴建工程選址、方案設計等提出具體指導意見,表示將全力支持湖南省博物館搞好改擴建和體制機制改革。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高度關注省博物館改擴建工作進程。他多次實地考察省博物館,多次過問工作進展。周強指出,實施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事關湖南長遠發(fā)展,對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意義重大,要求形成合力,全力推進改擴建,建成湖南文化事業(yè)精品工程和標志性工程,建成設施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國家級現(xiàn)代化博物館。
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親任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兩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解決工程進展中遇到的問題。他要求舉全省之力,將省博物館建設成集湖湘文化大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成為傳承、弘揚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
省委省政府將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列入《文化強省建設戰(zhàn)略實施綱要(2009-2015)》重點文化項目和2011年全省重點建設項目。省直相關部門和長沙市也全力支持項目建設。
八方支持,匯聚成強大力量,為推進省博物館改擴建注入了強大動力。
就地改擴建,實現(xiàn)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
經(jīng)過綜合考慮、反復論證,省委省政府最終確定省博物館改擴建方案是就地改擴建。
為什么是就地改擴建?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介紹,省博物館現(xiàn)址毗鄰烈士公園,所處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體現(xiàn)了歷史和現(xiàn)代、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特點,且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積淀、傳承和發(fā)展,具備建設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博物館的條件。此外,省博物館地處城市中心,十分有利于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及觀眾參觀。
國內(nèi)外著名博物館發(fā)展經(jīng)驗亦證明,就地改擴建比易地新建效果要好。如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我國的南京博物院等,均地處城市中心,環(huán)境優(yōu)良,歷史積淀深厚,它們都是原地不斷擴建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著名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就建在紐約中央公園內(nèi),與公園融為一體,觀眾參觀博物館,既享受了文化盛宴,又能感受到自然美景。
博物館遠離城市中心,就是遠離觀眾。國家文物局的調(diào)研顯示,國內(nèi)一些博物館的建設,設計、施工、展示都達到了一流水平,但由于是易地新建,遠離了城市中心和觀眾人群,拉大了群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導致群眾利用博物館不方便,博物館難以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令人遺憾。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我省實施就地改擴建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尊重歷史,尊重文物規(guī)律的決策,是湖南省博物館的幸運。
“鼎盛洞庭”, 打造湖南“城市會客廳”
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一場圍繞省博物館改擴建展開的設計競賽引起了全球頂尖級設計大師的集體關注。
省博物館面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來自國內(nèi)及德、意、法、美、日5個國家的6家著名建筑設計單位簽約參與方案設計競賽,其中包括參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設計的德國GMP建筑事務所,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游泳館(水立方)設計的ARUP(奧雅納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頂尖級設計公司。在省級博物館改擴建項目中,這樣的豪華設計陣容十分罕見。
評審陣容同樣不同凡響。評審委員會涵蓋國內(nèi)外建筑工程界、博物館界著名專家,普利茲克獎得主漢斯·霍萊茵擔任評審會主席。經(jīng)過專家評審、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等多個環(huán)節(jié),2011年6月,日本磯崎新工作室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聯(lián)合提交的“鼎盛洞庭”設計方案最終脫穎而出。
按照建設計劃,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將力爭2013年完工,屆時,全新的省博物館將精彩亮相。
從外形看,改擴建后的省博物館是一個“鼎”的形狀,設計單位以“鼎盛洞庭”為創(chuàng)意源泉,建筑的頂部頗似水的結(jié)晶體,象征洞庭湖水的凝固與升華,是凝固的湖湘文化。新建筑保持原陳列大樓建筑結(jié)構(gòu)不變,圍合現(xiàn)前庭,強化兩翼,形成三殿式建筑?傮w布局對稱、簡練,參觀流線清晰、交通組織方便,公共空間充足,同時巧妙借景,通過綠化與相鄰的烈士公園融為一體。
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城市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豐富城市文化生活空間。陳遠平認為,改擴建之后的省博物館應當成為長沙乃至湖南的“城市會客廳”。在國外,很多政要會晤客人都選擇在博物館,因為這里歷史與文化底蘊積淀深厚。
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介紹,改擴建后,省博物館的館舍規(guī)模將達7萬多平方米,藏品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和觀眾教育服務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娟惲心暧^眾接待量將由現(xiàn)在的140萬人次左右增加到250至300萬人次。
改擴建完成后,省博物館將緊緊圍繞資源豐富的湖湘文化遺產(chǎn)來展開展陳設計。精心打造“馬王堆陳列”、“回首瀟湘”、“三湘人杰” (暫名)三大基本陳列,同時結(jié)合多元化館藏資源,策劃設計“書畫館”、“陶瓷館”、“青銅館”、“古琴館”等專題陳列,以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湖南歷史、藝術、文化的概貌和發(fā)展歷程。展覽將綜合運用各種先進的展示手段,突出參與性、體驗性與互動性,努力為觀眾帶來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藝術體驗和文化感受。
建成后的湖南省博物館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物典藏與保護中心之一,集收藏保管、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技術保護、教育咨詢等功能于一體,兼顧圖書資料、影視放映、購物餐飲、休閑旅游等服務功能,形成具有國際品質(zhì)的城市中央公共文化服務區(qū)和湖南省新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