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拍賣市場向來十分火爆,其中瓷器,尤其是明清官窯器屢次成為拍場的焦點,不斷爆出的天價令人瞠目結舌。然而,在拍場以外同樣亢奮的還有——瓷器造假商。近年來,隨著古代官窯制品市場價格飆升,并不斷創(chuàng)造天價,為了牟取暴利,官窯造假業(yè)也迅速發(fā)展壯大。無論是從制作工藝上還是流通渠道上,造假都已經儼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
其實,高仿陶瓷的去向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流向富豪收藏者的家里,這些一夜暴富的企業(yè)家或為投資或為裝點門面、“附庸風雅”,認為自己可以撿漏買到一件國寶。還有一類就是直接送去拍賣。上拍的東西沒有后遺癥,因為拍賣法中規(guī)定對拍賣行提前聲明不保真的拍品免責。2008年,瀚海拍賣公司因為拍賣吳冠中畫作的仿品被告上法庭,盡管吳本人認定是贗品,但買主依然敗訴。這樣的大拍賣行尚且不那么可靠,更別說那些小的了,有時一場下來拍品六七成都是假的。
然而,那些由景德鎮(zhèn)仿造出來的“官窯”瓷器,無論是被富豪收藏還是拿去上拍,都有繞不開的一關:專家鑒定。富豪買貨會找專家把關,拍賣行更是有不得少于5位副研究員的專家鑒定。如果說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問題最多,那么專家們的“火眼金睛”面對高仿品,難道也失靈了嗎?
你別看那些端坐電視鑒寶節(jié)目里的專家,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他們說的都是行話、套話,比如說窯口、造型、紋飾、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在外行人看來這些專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了然于胸,實際上都是些基本要素,這些話套到真東西上是這樣,套到假東西上也是這樣,都是模式化的。所以真正辨別文物真假時,真在什么地方、假在什么地方是需要仔細辨別的。比如說明代的釉的鑒別,是真正的明代釉,還是仿制的,區(qū)別在哪里,那些所謂的專家可能就說不來了,一業(yè)內人士如是說。其實這些專家都是高高在上的,無法了解業(yè)內真實的行情。還有些專家本來看不出真假,但又怕別人說自己水平不行,所以就信口開河,利用現在收藏界的混亂局面,故意忽悠。[PAGE]
除了實踐功底不夠,專家們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有一些專家鑒定,如果沒有好處的話,基本上說是假的,得到好處后,假的也說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販子在賣瓷器時甚至和專家勾結,提前說好是四六分、還是五五分(利潤),合伙把贗品賣給一些企業(yè)家。若干年后,這些企業(yè)家醒悟過來了,但也無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杀氖乾F在還有很多人仍執(zhí)迷不悟。
如今總結現在的鑒定文物專家隊伍可以這樣形容:魚龍混雜。有些專家寫文章真是很漂亮,真看起東西來卻不如倒賣文物的販子,但就是這些人仍然在鑒定文物甚至簽字、開證書,這一方面擾亂了文物市場,另一方面卻使真正需要保護的國家文物無意中流失,不得不說是文物界的悲哀啊。
面對現狀,收藏之水又如此之深,如果不盡快建立一支過硬的專家隊伍,那么若干年后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將會是一堆高仿文物,其危害之深重,后果不堪設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