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完了陶瓷餐具中的碗類,接下來瓷庫中國小編為大家介紹盤類。
高足盤:南北朝、隋代瓷器常見的一種盤式。器型有大、中、小之分。一般造型為淺盤式,口沿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線圈紋,留有3個、5個或7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喇叭狀高足。
圖1:高足盤
豆:又稱高足大盤,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一種陶瓷食具。早期青瓷豆始見于商代,至西周盛行,有假腹、粗把、碗形等式,東漢時有簋形豆,兩晉時有細把豆,明代燒制過球腹豆。造型多為淺盤或淺缽形,直口,盤很大,下附高圈足。器足有喇叭形、鏤孔喇叭形、竹節(jié)細把形、高柄把形等,有的盤中有支墊痕跡,有的內(nèi)心有圓紋或蓮瓣紋。
圖2:豆(高足大盤)
托盤:與耳杯配套使用的一種盤式。東漢時器型較大,能放4--6只耳杯,東晉時縮小,一般一盤放置一杯,盤內(nèi)心向下凹,東晉后少有生產(chǎn)。
圖3:托盤
海棠式長盤:遼瓷典型器之一,因全器若海棠花形而得名,盤面較扁長、折沿、淺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裝飾。瓷制品源于木制餐具。這種器物也常見于遼墓壁畫。
圖4:海棠式長盤
攢盤:始于明代萬歷年問,延續(xù)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數(shù)件的盤或碗相攢組合為一個整體,故稱作“攢盤”或“攢碗”,又稱“全盤”、“全碗”,用以盛裝不同的小菜或果點。按其件數(shù)區(qū)別,又稱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種質(zhì)地的套盒相盛。
圖5:攢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