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黑的釉面上,鑲嵌著幾片紋理清晰的樹葉,注入茶水,盞壁上的葉子飄然水面,美不勝收。伍映山告訴我們,這就是吉州古陶瓷研究所依照早已失傳的燒造方法燒制出的吉州窯精品——木葉天目瓷。
樹葉取材以桑葉、楊樹葉為多。
成品格調非凡。
成品出窯。
古窯遺址內(nèi)的工作室。
木葉天目瓷這一古老燒制技術受到媒體關注。
吉州窯精品走進2010年上海世博會。
獨樹一幟的瓷藝風格。
木葉天目瓷是古代陶工們勞作時心靈與自然融合的產(chǎn)物,簡約而單純。
吉州窯遺址地處吉安縣永和鎮(zhèn),首尾10公里之遙。這里水路交通便利,上溯贛州,下達南昌,具有古代瓷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據(jù)現(xiàn)有的歷史文獻記載,吉州窯始燒于唐代后期,興于五代,極盛于南宋,衰廢于元末明初,終燒已有700年。
吉州窯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燒造工藝,其中,簡樸素雅的木葉天目瓷堪稱一絕。
木葉天目的制作工藝是在生坯上施黑釉作底釉,用經(jīng)過浸泡腐蝕除去葉衣、只留葉莖和葉脈的葉片,沾上淺色面釉,平整地貼在盞壁,經(jīng)過窯變,生成一絲絲葉脈清晰的圖像。其樹葉取材以桑葉、楊樹葉為多,亦有樟樹葉、皂角葉、豆莢葉、桃樹葉、柚木葉,幾乎吉州窯遺址附近的樹木葉子都被利用。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吉州窯遺址挖掘工作的開始,吉州窯器的研究恢復工作同時進行。1982年,在吉州古陶瓷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吉州陶瓷廠,對木葉天目瓷等名品進行仿制。隨后,該所與輕工部陶瓷工業(yè)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木葉茶盞”燒制技藝研究,該項目被列入國家科研計劃。
此后漫長的20年時間里,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由于種種原因生產(chǎn)基本停滯,技術工人流失殆盡。
為恢復吉州窯傳統(tǒng)的制瓷技藝,2000年,33歲的伍映山被委以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所長兼吉州陶瓷廠廠長重任。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工作人員們搜集瓷片標本、資料、文獻,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藝技術來源,遍訪縣內(nèi)外民間陶器藝人,對陶瓷制作需要的礦石、泥土、柴草等進行反復試驗。
如今,吉州窯木葉天目瓷、剪紙貼花綜合制瓷技藝等先后恢復,一大批集吉州窯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陶藝于一體的現(xiàn)代陶瓷藝術產(chǎn)品也相繼問世。
木葉天目瓷,那片飄落于先民飲食器中的葉子,不僅讓現(xiàn)代的人們體味出先人“尚美”的情懷與格調,更體味到現(xiàn)代陶工們無窮的智慧。
熊聯(lián)權 本報記者楊繼紅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