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古城的北郊,有一個古老的村落——碗窯村。沒有人能說清村子起源,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文明的起點。這里世代以陶瓷為業(yè),至今仍舊揚名四海。村子后面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shù)里,沉寂著一大片形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建水紫陶因產(chǎn)于建水且呈紫色而得名,又名“滇南瓊玉”。其質膩若脂可與玉石比肩,更有大處能容江河丘壑,微處可見纖毫精構。蘭章可見史跡履痕翰逸神飛,剛陽可賞雄渾大氣拙健豪蕩。據(jù)史料考證,建水紫陶始于清末,但其淵源甚至可追溯至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nèi),由于泥料細膩,在濕潤狀態(tài)下的可塑性就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正因這種特性成就了建水紫陶在器表作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
時至今日,建水紫陶仍固執(zhí)地沿用著數(shù)千年前發(fā)明的制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造型。這或許就是建水紫陶的身上為什么總游動著一種古拙靈氣的根由。拉坯是整個制陶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同一種器形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緣于拉坯時的微厘之差。
1953年,北京舉辦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盛會,這批凝聚了千百年建水人睿智和希望的結晶以純正的傳統(tǒng)工藝和韻味無窮的文化內(nèi)涵揚名,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一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能獲大獎的另一關鍵在于它具有的文人氣質。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以及物象的神形具備,又要兼顧陶坯的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tài)下的柔糯特質,揮毫更須有厚實的懸肘運筆的功底。為便于雕刻,一般以純正素凈的線條勾勒,運筆處處著力而提頓有致。雖然難作水墨淋漓的暈染和枯筆淡墨的皴擦,卻有著積墨點染與畫山入骨的神韻。這正是一種深諳筆墨語言和紫陶特性的文人語式。1932年,建水紫陶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使者,首次在國際亮相便摘走了博覽會美術大獎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