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九派發(fā)源,迎客松抒臂延賓。明人把它的風光景物概括為:“戴云秋霧”、“迎雪春潮”、“一柱撐空”、“七里盤谷”、“六朝真僧”、“石帽頂冠”、“風髻通玄”、“澗畔石英鐘舟”、“天池灑雪”、,“石壁懸松”、“云中石廠”、“天外線泉”、“山西三鼓”、“巖東石鐘”等十六勝景。南宋理學家朱熹、明代大學士張瑞圖曾登臨戴云,都留下墨寶。
戴云寺在赤水戴云村。史載,遠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開基建寺。唐時,泉州開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鐘靈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顯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將其遺體運往戴云山寺,塑像來祀,后其師慈感亦在此坐化。兩位僧人同被崇奉為戴云寺的始祖。該寺始建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懷整重建。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來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橋,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壇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己丑(1769年)部分維修的記載碑石。殿宇系木構歇山頂建筑,梁架結構簡單。
今寺宇外觀保存基本完整,規(guī)模宏敞,為目前德化保存最大的寺廟。寺內目前尚存有明代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書法家張瑞圖題刻的“豪余精舍”殘匾,部分殘缺的木刻楹聯(lián)。戴云寺周圍風光秀麗,景物玄奇,昔有十六勝景之稱,許多文人墨士在此吟詩題詠,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