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很有可能去過德化,還很有可能在那里買過瓷器。因為他在游記中寫道:
流經(jīng)剌桐港的河流,河面寬闊,水流湍急,是經(jīng)過京師那條河的一個支流。德化就位于該支流和主流的交匯處。這里除了燒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別無可述之處。這些瓷器的制作工藝如下:人們首先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間,任憑風吹雨淋日曬、就是不翻動它。泥土經(jīng)過這種處理,就變得十分精純,適合燒制上述的器皿。然后工匠們在土中加入合適的顏料,再放入窯中燒制。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是替自己的子孫準備原料。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幣可以買到八個瓷杯。
我不懂瓷器,不知道馬可·波羅描述的陶瓷工藝是否靠譜。剛才查《天工開物》,了解到明朝人燒造瓷器要經(jīng)過取土、制坯、上釉、裝窯等四道工序,馬可·波羅說的那些步驟完全可以分別納入到這四道工序中去,看來是靠譜的。另外如前文所述,馬可·波羅還提到了德化瓷的售價: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八個瓷杯。
在游記里,馬可·波羅曾經(jīng)先后三次提到威尼斯銀幣的購買力,除了前面說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八個德化瓷杯以外,還提到了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兩只金槍魚或者三只野雞,也就是說,每只德化瓷杯大體上等價于四分之一只金槍魚,或者小半只野雞。
這個粗淺的結(jié)論肯定不能讓您滿意。第一,金槍魚和野雞不是貨幣,用它們來比擬德化瓷不合情理。第二,像其他所有瓷器一樣,德化瓷也有精品和大路貨的區(qū)別,同樣是德化瓷杯,官窯肯定比民窯貴,青花肯定比白瓷貴,工藝復雜的肯定比工藝簡單的貴,歷史久遠的肯定比剛剛出窯的貴。董其昌著《骨董十三說》,說小小一只瓷盤“幾倍黃金之價”,指的就是古瓷,古瓷是文物,當然要貴一些。
德化瓷中的大路貨應該還是很便宜的。崇禎初年,建窯或者德化窯出產(chǎn)的日用瓷碗在上海賣到三分銀子一只。順治初年,建窯茶杯四分銀子一只,德化窯酒杯二分銀子一只?滴醭跄,德化窯出的茶瓶在上海只賣十五文錢一只。當時白米一百二十文一斗,豬肉四十文一斤,八只德化茶瓶才能換到一斗米,三只德化茶瓶才能換到一斤肉。清初文化人周亮工說德化瓷“不重于時”,無論價格還是地位都比景德瓷要低,這話也許是對的。
李開周
馬可·波羅來中國那會兒,每只德化瓷杯大體上等價于四分之一只金槍魚,或者小半只野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