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明初,龍泉青瓷經歷數個世紀盛衰歷程,窯場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區(qū)。玉琮是古代重要禮玉,《周禮》:“以黃琮禮地。”宋龍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藝術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滿施青釉,蘊古玉之靈,渲陶瓷之華,瀉鴻儒之志。宋人以龍泉青釉之潔瑩致縝,嬗化古玉之靜穆恬雅,恰是華夏先賢“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思想的物質傳承。
青白釉瓷宋代極為盛行,贛、浙、閩、皖等地窯場分布廣泛。南宋青白釉蟠龍瓶,高41.6厘米,胎色灰白,質地堅硬,瓷化程度高。器外滿施湖綠色青白釉,玻璃質感較強,透明度較高。泥條盤圈足,圈足寬實,足脊圓潤。頸修長,盤口較深。腹部刻、劃畫水波、蔓草紋,線條酣暢淋漓。頸部蟠龍蜿蜒,倨足雷稴。瓶型秀頎雅適,貌似簡潔,實則寓意雋永。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景德鎮(zhèn)附近的湖田等窯場,將影青瓷制作工藝推向歷史巔峰。湖田窯影青獸鎮(zhèn)的工藝特色,標志著當時陶瓷雕塑制作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獸鎮(zhèn)高14.2厘米,圓形底座上塑昂首傲立之猛獸,龍首獅身,似猊似虬。怪獸四足踞地,五趾銳利,豎耳拭眥,縱目揚眉,咧嘴嚙牙,相貌可畏。頭頸鏤刻鬈鬃虬髯,背、腿部刻、劃畫短茸順髦,頸前簇點梅花斑點,綴鈴鐺三枚。造型夸張生動,刀法犀利,手藝嫻熟。瓷胎細白堅致,釉質湖綠潔瑩,胎釉結合緊密,瓷化程度完全達到近現代瓷的標準。
南宋湖田窯影青雙魚瓶,高度僅僅6.8厘米,造型卻栩栩如生,惹人喜愛。雙魚瓶以極細膩的胎泥,手扌延模拓兩片泥模黏合而成,陰干后刻、劃畫圓晴弧鱗,飾雙環(huán)為系,蕩極細薄的影青釉。形似雙鯉合歡,吻圓體腴,憨態(tài)可掬。
南宋湖田窯影青娃娃蓮子紋斗笠碗,直徑20.2厘米,壁厚僅1毫米有余,口廣胎薄,工如神助。此時瓷石原料精挑細選,澄湛工藝完善嚴格,拉坯成型嫻熟老到。尤其采用旋坯工藝,使瓷胎薄膩堅致,造型規(guī)整秀美。碗內壁刻、劃畫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zhèn)西側,始燒于晚唐而終于元末。五代至北宋時期,規(guī)模不斷擴大。北宋中期至南宋,汲取南北窯場制瓷經驗,順應當時市場需求,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把中國古陶瓷的釉面裝飾藝術推向歷史巔峰。尤其是窯變釉中的鷓鴣斑、玳瑁斑、虎斑、兔毫紋等,在宋元陶瓷中獨樹一幟。據宋代吉州名士歐陽盺《雜著》和清代藍浦、鄭廷桂《景德鎮(zhèn)陶錄》等著錄記載,吉州窯有些品種當時就非常名貴,“幾與哥窯等價”。
玳瑁斑高腰雙系罐,高23.5厘米,口徑16厘米,胎呈灰白色。玉璧底,底徑10厘米,底心較寬,略圓凹。自底向上漸形成高腰豐肩,再斜收至頸部,直頸外翻唇口。器形宛若盛妝的唐代仕女,腴腰豐肩,婀娜多姿。胎上先涂刷淡而薄的醬色釉,再施厚的醬黑色釉。釉面上以蛋黃色半透明窯變釉似點似畫、似涂似灑,形成黃黑相間的斑塊,艷麗異常,宛如真玳瑁覆貼而成。器內隨意蕩刷醬黃色釉,釉質明顯與器外不同。
虎斑鼎式爐,高10.5厘米,口徑6.8厘米.胎呈赭紅色。三足矮實,圓鼓腹,直頸撇口。雙耳貼頸,隨外撇口折向兩側斜向上沖天,耳外側有陽紋圖案,器型敦實可愛。外施帶青灰色的黃釉,釉面上以乳濁醬釉涂畫不規(guī)則線條,縱橫阡陌,井然有趣。未點畫處,黃色釉上有大小不一的鐵銹斑析晶,滿布器身,使器物更顯得古樸自然。
窯變釉剪紙漏花壺,高9厘米,口徑5.7厘米,胎色堊白帶灰。平底內凹,底徑6.2厘米,鼓腹直口,腹部有明顯接痕。流出肩胛處,流口斜平。執(zhí)與流等高,兩側有雙系小孔。先施淡醬色釉,再施窯變釉,正面剪紙貼折技梅花,背面貼兩朵梅花。面釉底色赭紅,窯變月白色散布器身,貼花呈醬色。同系色彩變幻紛呈,諧和諳雅。
兔毫紋茶盞,高4.3厘米,口徑11.6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直收。先施淡醬色釉,再施醬黑釉,表面施窯變釉?谘赜陨S褐,向碗心月白漸次濃密?v向流淌的月白釉交錯重疊,形成放射狀兔毫紋束。碗心有月白色釉水垂流集結。器外亦施窯變釉,近底足處明顯可見淡醬色釉、醬黑釉及月白色窯變釉形成的三圈環(huán)線。
黑釉白花茶盞一對,高11.7厘米,口徑5.5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诓磕鄺l加厚,口沿一圈碗內起弦線裝飾。先涂刷醬色釉,再施黑釉。碗內壁以灰白釉繪折技梅花,似寫似畫,生動寫意;野子跃植坑性掳咨G變,使畫面更加韻致靈動。
醬釉洗口蟠龍瓶,高23厘米,口徑6.9厘米,胎呈灰褐色。平底淺圈足,向上漸開,腹壁相對平直,平肩長頸,盤口直而薄。接腹處器外側手捏一圈絲帶飄忽狀泥條裝飾,既加固接縫,防止燒裂,又顯輕盈素雅。頸部蟠龍奮趾張目,悍武有力。飄帶裝飾有如祥云涌動,蛟龍大有騰云而去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