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兩年前相比,“廣東磚”在上海市場上已開始占有一席之地,且份額與比例呈快速上升趨勢。于“家門口”出現(xiàn)這種局面,對于華東陶瓷企業(yè)而言,絕對不愿看見。
從目前情況來看,“廣東磚”顯然還不足以撼動“華東磚”在上海市場的霸主地位,但在這場“大象與獅子”的比賽中,“廣東磚”迂回漸進一步步“攫取”市場份額的方式,確值得華東企業(yè)在思考如何應對之余,反省自身的缺陷與不足。
上海市場近年來雖因城市建設趨向飽和而導致各界對其建材市場容量產生了懷疑,但對于陶瓷企業(yè)而言,其在全國市場中的標桿與窗口作用卻不容忽視。尤其對華東陶瓷而言,“上海”這一金字招牌多年來對其品牌的背書與擔保作用顯而易見。但在多年業(yè)已形成的運行習慣下,上海這座城市的“大城市病”也開始在華東企業(yè)身上有所表現(xiàn)。
以斯米克為例,作為盤踞華東市場多年的老牌陶瓷企業(yè),在與諾貝爾、冠軍等較量中一直難以取得“坐二望一”的競爭優(yōu)勢。與后兩者相比,尤其在當?shù)叵M者的認知中就更為“陌生”。2007年的圈地高安與上市成功,此兩大事件的出現(xiàn)應是其難得的“修補”機會。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在終端市場上的“無所作為”,使其上市與圈地運動中的風風火火無法有效地傳遞到一線消費市場。再加上其一貫專注于工程的做法,終端大店的缺失最終讓這兩大推廣機會消弭于無形。
除了營銷推廣手段缺失外,公關手段的落后及對媒體的冷漠也成為其提升品牌的硬傷。尤其在“廣東磚”靈活多變的營銷手段的直接攻擊下,其“低調是最好的進攻”招式逐漸失靈,“大象”式的笨拙在終端市場上開始顯露。
當然,“華東陶瓷”在上海市場的高端形象短期內看來還不會有太大動搖,但這一優(yōu)勢目前卻出現(xiàn)有被顛覆的危險苗頭,尤其是“廣東磚”紛紛選擇以性價比作為突圍點,并通過多渠道的交流和溝通來改變“廣東磚”在上海設計師群體中的整體印象時,其實質是“廣東磚”已開始尋求在全方位領域內對“華東陶瓷”發(fā)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