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越窯蓮花紋碗
直徑11cm
浙江紹興、上虞、余姚等地古稱越州,素以燒造陶瓷器出名,東漢起已有了著名窯場,燒制出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目前這一帶保存了大量東漢至宋代的窯場遺址。
越窯產(chǎn)品的造型、裝飾既有時代特點,又有一脈相承的傳承關(guān)系。
越窯瓷器在釉色上的特征起初是青中略帶黃色,有人以針灸所用艾草的顏色作比而稱之為艾色;后漸漸變化,有了湖水般清澈的湖綠色。其造型、裝飾風格在東漢、三國時有獸足、弦紋等,基本承襲原始瓷和釉陶的風格;三國末至西晉,有雞頭壺等動物造型,在日用器皿口沿部位裝飾鋪首;東晉時由矮胖漸向瘦高苗條型發(fā)展,有褐色點彩及弦紋;南朝因流行佛教,故器表紋飾常見蓮瓣或荷花,褐彩中褐點小而密。
這件越窯碗胎質(zhì)細密,釉色青綠,蓮瓣紋線條流暢,造型小巧精致,好似盛開的蓮花,堪稱佳品。比起上古的陶碗來,似乎少了些拙樸,而多了幾分江南水鄉(xiāng)的靈秀與精巧。
越窯瓷在三國兩晉時期為順應厚葬之風而出過大量明器,如鬼灶、谷倉、井、雞籠、牛欄、磨等,是縮小了的農(nóng)家風物,往往造型復雜,裝飾講究,企望死者把生前的物事都一同帶了去。今天看來,卻是再現(xiàn)了當時的農(nóng)人生活,極有價值。南朝時期,明器已基本停燒,而以生產(chǎn)實用器具為主。這件青釉碗就是彼時的產(chǎn)物。南朝的碗有所加高,口、底縮小,口沿細而薄,腹壁飽滿,可算是有別于以前器物的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