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閩中屋脊”之稱的戴云山脈腹地,全縣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0.6萬,隸屬泉州市管轄。自古以來德化就是中國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與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
德化縣境內群山環(huán)抱,重巒疊嶂,溪澗縱橫,森林密布。這里不僅景色秀麗氣候溫暖潮濕,而且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這里有富足的瓷土資源,含量多為高嶺土,已發(fā)現的瓷土礦點就達110多處,遍及全縣各地,其瓷土品質優(yōu)良,含鐵鈦等雜質成分少,潔白細膩,為陶瓷業(yè)制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同時,德化縣地近東南沿海,自古以來與我國東南的重要港幾福州、泉州、廈門等均有水路相通,利于瓷器的外銷,也為德化陶瓷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德化縣制瓷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印紋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潯中鎮(zhèn)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美湖鄉(xiāng)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紋陶片。這是德化縣陶瓷生產的起源。
至唐末五代,中原人口人量南移,其中有一部分的中原先民,兒經輾轉遷徙到德化開基立業(yè),并帶來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手工業(yè)制作技術。這大大促進了德化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五代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德化正式置縣。在德化二班、泗濱村一帶,制瓷業(yè)就已比較發(fā)達,據《龍潯泗濱顏氏族譜》記載:其開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縣,其第五子文麗公得中明經博士,第七子顏仁郁初舉進士,文麗公子化綵舉國了博士及第,并著有德化縣第一部《陶業(yè)法》、《繪梅嶺圖》,傳授陶瓷工藝供后人學習。曾任歸德場場長、并有詩篇入選《全唐詩》的顏仁郁曾有詩云:“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描繪的就是當時千家萬戶燒制瓷器用地碓舂擊瓷土的情景。據德化縣境內美湖鄉(xiāng)墓林窯址發(fā)掘考古表明,德化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器形有盤口壺、雙耳罐、碗等,其化學成分具有含硅量不高、含鐵量偏高、含鉀量特高的特點。
進入宋元以來,德化瓷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國際市場,暢銷國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豐要的貿易品之一。德化陶瓷成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最主要的歷史見證之一。正如國際著名古陶瓷學家三上次男所言:“古代東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寫在中國陶瓷上的,當叫的中國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昔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熠熠生輝”。
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書中提到: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宋元時期德化瓷產品以青白瓷、白瓷為主,主要是國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盤、爐、盒、壺、軍持等。這些瓷器造型優(yōu)雅,釉色晶瑩潤澤,溫潤如玉。1998年12月,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章及廣東、福建、青島等地水下考古隊員組成的西沙考古隊在華光礁水下沉船遺址發(fā)掘出水了大量南宋末至元代初期的外銷陶瓷制品,這些瓷器大部分產自福建省的德化窯,以青釉和青白釉色為主,造型有碗、碟、盤、壺、罐、盆、粉盒等。2002年3月至5月,水下考古隊從廣東省陽江海域的一艘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上打撈出許多珍貴文物,其船中的古瓷也大多為德化窯所產。
明代,是德化窯陶瓷生產的又一個高峰期,德化窯燒制的白瓷,胎體滑潤致密,潔白如玉,叩山如磬,光澤閃亮,其釉色純凈.釉而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代表了當時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豬油白”之美稱,西方則稱之為“中國白”(Blanc dechine),被譽為“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明代又是德化窯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以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林希宗、林孝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藝術大師,把德化窯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他們的瓷塑作品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寶之”的美譽。
進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全縣各地。清代是德化青花瓷生產的全盛期。德化窯除了大量生產青花瓷和五彩瓷外,德化窯也依然大量生產白瓷,與青花瓷等一并大量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清嘉慶德化詩人鄭兼才的《窯工》詩描繪了當時德化瓷大量外銷的盛況:“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愿通潮水。”
民國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仍,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產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陶瓷生產時斷時續(xù),陶瓷市場口趨蕭條,瓷業(yè)每況愈下,已傘無明清時期的盛景。盡管如此,在德化窯民國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藝術大師蘇學金、瓷雕藝術大師許友義三兄弟、彩畫藝人鄭少陶等即是當時的佼佼者。1915年蘇學金所雕制的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30年許友義為仙游龍紀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羅漢”系列瓷雕,形態(tài)逼真,開創(chuàng)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紀錄。此外,民國時期也有一些精美雅致的五彩和粉彩瓷,其畫工之精、其藝術之美都令人嘆為觀止。
總而言之,德化千年瓷業(yè),技藝傳承,長盛少衰;千年窯火,薪火相傳,綿延至今。德化窯從它的崛起到繁榮,始終以面向海內外市場為導向,把自己實用而美觀的產品奉獻給世界,在漫長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德化窯瓷以其制作精細、瓷質溫潤、釉質瑩亮、裝飾精巧等特點,以及高超精湛的瓷雕藝術而聞名遺邇,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瓷壇上占有特殊的地位。